2025, 25(02):1-7.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物元可拓模型的评价方法。首先采用G1法和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客观赋权,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得组合权重,保证了权重主观上与客观上的统一。由于定性化指标数据难以被评价研究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引入物元可拓模型,以可拓集为数学工具,实现定量化的评价计算,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2025, 25(02):8-14.
摘要:在“双循环”战略驱动下,内需市场扩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消费市场呈现疲软态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凸显,亟待研究和探讨。利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模型),基于2014—2023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各类消费项目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均呈显著正相关,揭示出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表明,随着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更偏向发展型消费。同时,需求收入弹性显示收入是影响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医疗保健、交通通信、食品烟酒及居住是消费重点。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消费结构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改进提供指导,并促进农村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5, 25(02):15-19.
摘要:分析某高校附属医院2018—2020年理工医交叉项目科研绩效情况,为优化理工医交叉项目管理提供参考。以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BCC模型测度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2018—2020年项目综合效率均值都超过0.5,DEA有效占比在25%上下浮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培育项目DEA有效占比分别为15.6%、22.97%和31.91%,创新团队项目2018年DEA有效占比为100%,2019年和2020年为0,重要方向项目三年DEA有效占比分别为66.67%、28.57%和37.5%。1项(25%)创新团队项目和5项(23.81%)重要方向项目科研经费投入冗余,3项(75%)创新团队项目、12项(57.14%)重要方向项目、125项(75.3%)培育项目产出不足。理工医交叉项目总体科技效率呈上升趋势,可通过动态调整项目设置,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完善多学科交叉平台与机制,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关注成果转化应用等举措优化理工医交叉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2025, 25(02):20-26.
摘要:在线声誉系统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研究在线声誉系统中用户人格特质对满意度的影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消费者在在线环境下的行为模式。结合大五人格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作为理论框架,设计适合在线声誉系统满意度量表,探究人格特质、消费者感知、在线声誉系统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不同人格可以对在线声誉系统进行个性化的改善,如提供平台引导,设计不同声誉系统界面以及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等。
2025, 25(02):27-32.
摘要:在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中,为什么中国重大基础设施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由落后到引领全球?这不仅是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也是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通过采用比较研究法对中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的经验进行梳理,形成制度、技术、管理、资金和理念等方面的理论化经验,并剖析其海外推广的可行性。最后以京沪高铁和海外高铁建设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中国重大基础设施提升经验的适用性与成效。研究探讨如何向全球基础设施市场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并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特别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2025, 25(02):33-38.
摘要:为明确机场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旅客对机场服务质量满意程度,提高机场服务质量,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 TOPSIS)与贝叶斯网络结合的评估模型,建立大型运输机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双向推理诊断模型评价机场服务质量,对机场满意度正向推理以及影响指标的反向敏感性诊断。对旅客机场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某大型运输机场为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旅客对该机场的服务质量满意概率为0.67,一般满意概率为0.21。反向诊断得到行李提取系统、进出机场综合交通与城市连接的便利性、安检服务效率等影响因素敏感性较高。为机场科学制定提升服务质量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2025, 25(02):39-49.
摘要:高铁站规模庞大且功能分区复杂,旅客在站内寻找路径时,常因导向标识不清晰而浪费时间甚至迷路,这不仅影响旅客的出行体验,还可能增加高铁站的运营压力。因此,优化高铁站内旅客导向标识的布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快车道”路径的导向标识布设模型,旨在简化旅客的路径选择过程。通过构建典型高铁站的仿真场景,并利用AnyLogic系统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对比了“快车道”路径与传统最短路径导向标识布设对旅客行进效率的影响,同时对旅客行进时间、速度以及应急疏散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快车道”路径的导向标识布设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旅客的导向效率。与传统最短路径布设相比,旅客在站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减少了约4分钟。该模型在提高旅客导向效率、减少停留时间以及提升应急疏散能力方面表现出色,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高铁站导向标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 25(02):50-56.
摘要:空载及负载试验是变压器的例行试验。大型变压器空载及负载试验所需试验设备体积大质量重,试验设备需要被吊装、固定、运输、卸货、二次组装接线,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运输风险且效率较低。针对这一现场试验问题,采用SolidWorks设计了空负载试验平台,将变频电源、中间变压器、互感器组、电容器组等试验设备集成两个试验车上,并通过重心分析、3D力学仿真、设备螺栓紧固方案设计,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研制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经过长途驾驶及现场试验,车载设备稳固无偏心无偏移问题,现场试验效率提高了3倍。
2025, 25(02):57-63.
摘要:采用单肢布置2排以上高强螺栓的L320、L360高强角钢是特高压工程的发展趋势。现行计算方法没有明确其破裂面的形式,由于螺栓准线数多,计算时需对每个螺栓节点计算多次,不便于工程应用。通过多排孔板件试验、大角钢有限元计算建立训练集,构造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对大角钢构件减孔数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当单肢螺栓准线数增加后现行计算方法中相邻准距的权重过高、壁厚偏低,在模型几何尺寸变化时计算结果容易产生较大波动;通过调参后的随机森林模型、特征选择后简化了螺栓减孔数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稳定,与有限元模型更相符,泛化能力较好,可用于两排螺栓减孔数计算。
2025, 25(02):64-71.
摘要:随着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飞机服役环境越来越恶劣,对表面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喷涂是提高耐蚀性、抗氧化等性能的重要方法,在航空领域应用广泛。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喷涂方法,自动化喷涂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厚度一致性等优势,在飞机蒙皮、飞机发动机部附件等表面涂层的制备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简述了自动化喷涂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自动化喷涂技术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2025, 25(02):72-78.
摘要: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物资调度困难等问题,需要对H省应急物资储备库进行选址。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访谈,构建了包含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五个方面共计14个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并运用云模型计算不同方案地址的云参数。结果表明,经济和自然因素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较大;Q地的评价等级在三地最优,可认为是应急物资储备库的最佳地点,该结果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选址依据。
2025, 25(02):79-84.
摘要:为支撑公路抢险区应急决策,从人员组成、工作流程和仪器设备3方面建立公路抢险区次生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流程。针对工作流程建立12 h快速辨识灾损阶段、24 h快速评估风险阶段、36 h定量评估风险阶段实施步骤,并以2022年9月5日泸定强震后公路抢险为典型案例,采用上述流程进行灾情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泸定海螺沟某隧道口滑坡道路损毁点A和B长度由多幅影像平均计算可知为181.31 m、115.26 m,宽度均为9.81 m,体积分别为4.7×104 m3、2.6×104 m3;2号滑坡抢险中长度误差7%,宽度误差4%,体积误差10%。
2025, 25(02):85-93.
摘要:基于三批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条件,在综合测度城市医药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09—2019年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探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对市域医药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医药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机制分析显示,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医药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2025, 25(02):94-100.
摘要: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漫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当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着手支持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打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第一公里”。然而,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一种新型创新载体,建设面临着较多挑战。通过调研全国多家概念验证中心,梳理不同地区的探索实践,总结当前的发展特色、有益经验、存在问题,以为未来国家以及地区更好地支持促进概念验证中心的良性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借鉴。
2025, 25(02):101-106.
摘要:在数字经济驱动下,贵州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正迎来其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的引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贵州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论证数字经济驱动贵州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数字经济驱动贵州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涵,建构数字经济驱动贵州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提出数字经济驱动贵州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推进策略,旨为推动贵州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建议。
2025, 25(02):107-112.
摘要:通过不同研究视角梳理环境规制与碳减排的国内外文献发表现状,结合国内外研究趋势和前沿动态,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国内环境规制与碳减排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和进步。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针对环境规制与碳减排主题,利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收录的822篇文献英文文献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中的4 768篇中文文献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国内在环境规制与碳减排研究上虽起步晚,但国际认可度逐年上升。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在能源消费、FDI、绩效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从模型方法上来讲国内较少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进行研究。文献计量法得出的结论偏重概率规律,可减少作者主观选择问题。国外的数据库由于精确限制,相关文献量较少,分析不全面;国内CSSCI导出的数据无法进行引文及期刊来源分析,分析广度有限。
2025, 25(02):113-12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数字化成为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基于2014—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开展文化数字化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文化数字化发文量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三维扫描等是文化数字化研究的高频共现关键词,数字技术与文化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化、特殊群体的文化参与和可及性等是国外研究热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自信是国内研究热点,未来应更加关注技术融合与创新、应对版权与知识产权的挑战以及跨学科合作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2025, 25(02):121-127.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如何理解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首先对2000条人工标注的评论数据使用三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利用已训练SVM模型对76000条评论数据进行自动标注,并使用这些标注数据集训练CNN模型。CNN模型在10次迭代后成功收敛,并在验证集上取得94.96%的准确率,显著优于SVM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结合传统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情感分析的准确性,为教育策略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2025, 25(02):128-136.
摘要: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休闲活动。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中产阶层逐渐壮大,成为支撑城市休闲产业的最大消费群体,但现有研究对中产阶层关注较少。基于广州市中产阶层休闲问卷调查数据,选取移动信息技术使用的自我效能感、可获得、依赖度和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中产阶层休闲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中产阶层移动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感、可获得与依赖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中产阶层移动信息技术的依赖度对休闲活动产生显著直接影响,而中产阶层移动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感与可获得均通过作用移动信息技术的依赖度对休闲活动产生显著间接影响;此外,社会经济属性中的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家庭孩子拥有量和汽车拥有量也对休闲活动产生显著影响。
2025, 25(02):137-142.
摘要:基于2001—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Tapio模型测度江浙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重点解析其市域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显示,自2006年起,江浙地区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不过,多数时期表现为弱脱钩。地市逐期脱钩效应高低不同,如研究期内杭州脱钩比例近九成,徐州、连云港、宿迁、温州和衢州不足六成;且2013年后以强脱钩为主。地市分时段脱钩效应呈现“大幅改善-微幅恶化-基本平稳”的演变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舟山、徐州、淮安、盐城、镇江、连云港与宿迁地市相应时段脱钩效应出现退化;与江苏相比,分时段脱钩效应浙江更佳,如杭州均处于脱钩状态,且后两时段表现为强脱钩;徐州、淮安和镇江相对欠缺,“十三五”期间其脱钩状态均退化为扩张连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2025, 25(02):143-152.
摘要: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及TOWA-GA混合算子对2013—2022年流域9省份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动态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及莫兰指数探究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增长显著;未来一年,9省份新质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概率维持原状;地区间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及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异质性、不均衡、聚集局限性。
2025, 25(02):153-157.
摘要:以兰西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引力模型和城市首位度,结合各市现状,对研究区域内各个城市经济质量分类,进而分析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和其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兰州市是兰西城市群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内经济首位度排名较低的城市间联系较弱。目前兰西城市群面临单核城市群发展动力不足、城市群内资源错配和双核建设困难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策略,为兰西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背景下的西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 25(02):158-163.
摘要:科创金融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问题,需要政府促进进行弥补。杭州市政府促进包括资金支持、投资引导及环境优化,2007年以来在整合各方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如直接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引导资金规模小、引导方式缺乏创新,政策、信息、信用等环境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规模、结构、效率等多方面进行完善。
2025, 25(02):164-169.
摘要:以江西省赣州市龙岗村和火燃村的202份农户样本为例,在构建农户生计风险感知量表和参与意愿量表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同时以农户个体基本特征为调节变量,把农户划分成为新、老农户,进行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发展风险感知、生产风险感知、社会风险感知共同构成了农户的生计风险感知,三者显著影响农户参与意愿,农户个体基本特征对其参与意愿存在调节效应。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以有效推动农户实现生计可持续。
2025, 25(02):170-177.
摘要:以2020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为例,选取合理截面数据,针对县级对象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实证空间溢出效应;利用耦合协调度计算数字电商物流作为新质生产力协同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构效应、乘数效应、增长效应和牵引效应并结合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县级对象不同分类(分省、分市、分组团、分行政区别、省际毗邻与否)整体之间数字乡村指数及多维度数字电商物流效应差距,从而明确区域协调发展方向。以期推动相关研究工作和施政关注。
2025, 25(02):178-182.
摘要:景德镇是世界知名的陶瓷之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经济潜力。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从就业吸纳、文化认同、文化创新、福利提升四个维度构建景德镇文化经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出各指标综合得分情况。结果表明,景德镇的文化经济影响力总体良好,其中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是其主要支撑,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景德镇文化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2025, 25(02):183-189.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虽然必须立足于“乡村”,但又不能囿于“乡村”,它需要找到一个更具整合性的地域空间作为有效载体和重要支点。县域因其兼具城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的特殊地位和独特功能,故此可作为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单元。通过在县域中推动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融合、完善以乡村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发展等路径的实施,以期对探索县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全面振兴有所助益。
2025, 25(02):190-197.
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系统刻画黄河流域能源安全水平对于保障能源供应、提升能源效率、促进绿色能源消费、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供给安全、消费安全、绿色安全、经济安全构建能源安全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2010—2021年8个省份的能源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莫兰指数等方法测度黄河流域能源安全水平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结果发现:研究期间黄河流域能源安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山西省以及其所处的中游地区能源安全整体水平最高;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分异程度较大,区域间中下游地区差异较大,但能源安全不均衡现象逐渐减弱;黄河流域能源安全呈现空间正相关,各省份呈现不均衡现象,中游地区主要呈现“高高”聚集状态,其余省份主要呈现“低高”“低低”聚集状态。最后,从发挥地区优势、开发清洁能源、分散能源进口通道等方面提出建议。
2025, 25(02):198-203.
摘要:通过互联网收集主流旅游网站上有关杏花村镇的游客评论,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游客评论文本进行词频、语义网络及情感分析,得出游客对于整个景区的旅游环境、特色文化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对管理、服务设施、服务质量上的不满评价。因此,杏花村镇应通过加强服务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酒文化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特色小镇整体形象,使游客游玩体验更进一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的同时打造山西又一知名品牌。
2025, 25(02):204-211.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地方实践效果如何?利用贵州省1988—2022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农业产值函数,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分析贵州省农业产业总值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的关联性。实证结果显示,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贵州省农业总产值的主要驱动力,而林业和渔业影响较小。建议重点优化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策略,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和生态养殖模式;调整林业发展策略,平衡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生态效益,发展林下经济;渔业应稳步发展,推广精养和生态养殖技术,同时,各产业应加强产业协同,政府制定差异化政策支持,以充分发挥各产业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总产值持续稳定增长。
2025, 25(02):212-219.
摘要:运用TRIZ创新方法对中国锂离子产业技术成熟度进行预测,分析河南省锂离子电池产业专利在中国的地位及产业链分布情况。研究发现,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已步入收益最大的成熟期;河南省锂离子电池产业产量居我国前列;专利申请量居中国中等偏上位置,其中电解质、电池回收子系统专利申请量居我国前列;专利价值低于全平均水平;锂离子电池产业主要分布在新乡、郑州、洛阳、焦作4地市;2023年河南省锂离子电池专利申请量地市分布与2014年地市分布相比,产业集中度有分散趋势。提出支持河南省锂离子电池优势领域持续创新、鼓励河南省锂离子电池企业与我国锂离子电池头部企业合作、实施弯道超车战略、打造中国锂电池回收之都等4条建议。
2025, 25(02):220-231.
摘要:产业升级和就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使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2013—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产业升级和就业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识别其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发现,县域产业升级与就业水平均显著增长,耦合协调度持续增强,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形成“核心-边缘”与“行政区经济”的空间格局;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不同时空尺度下具有差异性,其中产业效率与就业数量及其构成因子是障碍的主要因素。
2025, 25(02):232-240.
摘要: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张江科学城是核心承载区。2022年张江科学城提质扩区,范围扩大至220 km2,空间资源得到拓展的同时对产业组团间功能协同和联动提出更高要求。扩区后科学城范围内原镇级工业园区,将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承载空间。在张江整体科技创新体系下,明确镇级园区转型方向和聚焦要素,结合其发展现状和主要瓶颈提出应对策略,并结合周浦智慧园区的规划实践,探索助于创新生态培育的产业社区形态。
2025, 25(02):241-249.
摘要:近年来,湖北省形成了基础研究资助规模提升、管理有序、途径增加的良好局面,但仍存在基础研究资助来源较为单一、财政资助规模相对较小、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行政色彩较为浓厚、资助平台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湖北省需要通过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多元化资助的社会环境、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力度、改善基金管理模式、加快资助平台数字化建设等方式,强化区域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区域治理方案。
2025, 25(02):250-256.
摘要:以绵阳市涪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相关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涪城区居住空间的分布特征,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涪城区居住空间分布类型属于明显的集聚分布类型。空间自相关指数均大于期望值,主要呈现HH、LH、LL三种集聚特征。高程、坡度、交通对居住空间分布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高程(450,550] m、坡度(0,10]°、距道路距离(0,500] m的范围内。因此,在综合多种方法的基础之上,量化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涪城区居住空间分布格局,有利于深入了解涪城区的居住空间分布机制。研究方法可以为相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未来的土地规划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5, 25(02):257-262.
摘要:为探究沥青路面水损害产生的原因及机理,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结合广东省银洲湖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组合,并基于渗流理论,分别建立常规水气浓度场、实际非均匀水气浓度场及综合考虑实际非均匀水气浓度场和饱和液态水的三种工况下有限元模型,分析路面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实际非均匀水气浓度场的存在增大了上面层开裂风险,随着降雨导致的液态水介入,面层处在正负交替的孔隙水压力中,反复冲刷疲劳开裂部位,进一步加速沥青与集料剥离,最终导致水损害相关病害,而上面层经受的空隙水压力最为严重。因此,路面在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增强上面层的抗水损能力。
2025, 25(02):263-268.
摘要:结合广州市十涌西路顶管工程设计、施工案例,介绍市政排水工程顶管顶进施工工艺原理和关键技术点,包括顶进工艺原理、针对不同土质条件顶进施工的要点、顶管顶进过程中的测量技术、顶管顶进过程中的纠偏方法以及控制要点,并通过工程实际得出监测结果:地表沉降最大累计量仅为6.5 mm,地表沉降最大速率1.2 mm/d,验证了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严格执行测量纠偏技术,能够适应地质变化,确保顶管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25, 25(02):269-274.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虚拟代言人已经成为品牌营销的新趋势。探索了虚拟代言人类型(伙伴型与仆人型)与品牌个性(兴奋与真诚)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考察了加工流畅度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虚拟代言人类型与品牌个性的匹配能显著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其中,加工流畅度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程度和购买行为。研究结果为品牌在选择虚拟代言人策略时提供了实证支持,并为数字时代的品牌营销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 25(02):275-288.
摘要:探讨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协同演化对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新能源车企纳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系统中,构建四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均衡点,通过数值仿真探讨影响演化的关键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验证充电设施建设发展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运营商需扩大盈利面,提升设施利用率;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价和充电损失力度较为敏感,新能源车企应谨慎定价并通过评估考虑自建或与他方共建充电设施。
2025, 25(02):289-299.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科学数据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如何合理管理和利用科学数据成为各国政府及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政策扩散理论,运用政策文献计量法和政策网络分析法,对2005—2022年46份国家层面科学数据政策和197份省级层面科学数据政策进行时间、空间、强度、广度、速度、方向等6个维度的计量分析,探究中国科学数据政策的扩散情况。提出政策启示,包括优化政策顶层设计,发挥国家政府行政指令作用;切实简政放权,加强政策的领域、区域针对性;拓展政策扩散模式,加强多方政策信息交流。
2025, 25(02):300-305.
摘要: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知识产权合规在促进企业发展上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在企业知识产权犯罪治理中发挥着预防企业犯罪的重要作用。通过已公布的四批企业合规整改案例可知,企业知识产权合规认知不足、取证困难、管理能动性不足、管理效能低的问题。为克服企业知识产权合规制度建设的短板,中国应在推进个案企业合规试点过程中培养合规文化,加强持续有效合规,提升合规管理效能,完善企业合规证据取证机制,从而提升涉案企业合规意识一并精准建设合规计划。
2025, 25(02):306-314.
摘要: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困境表现为科技创新资金的大量投入,并没有带来转化效率的显著提高。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识别各种影响因素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同影响效果。采用中国高校省级面板数据,运用Global 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结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智平台理论,检验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与内部中观组织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显著性。结论显示,内部中观组织因素显著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而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不显著,存在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有效性与资金投入方向之间的错配现象。
2025, 25(02):315-321.
摘要:开放式创新是推进新模式的重要支撑,已成为创新理论探讨和产业实践的热门话题,但如何着力于开放式创新动因并提升创新成效还亟待研究。探析了开放式创新内外部动因,构建开放式创新动因模型,以“互联网+医疗”实践作为案例场景,使用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完成案例资料编码,归纳“互联网+医疗”开放式创新的动因包括机制创新、数据支持、通信技术、制度保障和资料保障,从而印证所构建的开放式创新动因模型。
2025, 25(02):322-327.
摘要:随着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汉服热”作为新兴业态受到社会和行业广泛关注。通过收集微博、抖音两大社交媒体平台游客对于洛阳汉服旅游的帖子文案,采用文本分析法借助ROST CM 6 软件进行高频词、语义网络、情感分析挖掘游客对洛阳汉服旅游形象感知。结果表明,游客对于洛阳汉服旅游的整体形象感知以积极情绪为主,但仍存在一些消极情绪。最后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从汉服文化符号互动、汉服消费、汉服文化体验等多维度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期推动洛阳汉服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2025, 25(02):328-336.
摘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运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2000—2023年科技创新中心研究领域380篇相关文献进行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成果发表时间是在十八大以后,具有较强政策导向性;学者间的合作关系较弱,各研究机构间合作与交流较为零散,呈现大分散、小聚集格局;主要聚焦于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发展效应、创新生态等。未来研究应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深化科技创新中心内涵,探索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中心影响效应,重视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的政策设计。
2025, 25(02):337-345.
摘要:为了了解科研人员的学术坚毅品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传记资料和采访资料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学术坚毅品质包括二维结构,即一致的目标和持续的努力。这两个维度均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勇气、心理资本、社会支持系统、兴趣均与学术坚毅、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相关性。因此,建议重视科研人员学术坚毅品质的培养,以提升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2025, 25(02):346-355.
摘要:以2012—2021年全国30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样本为基础,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科技创新效率,并探究科技创新效率的和空间相关性和驱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态,整体上呈现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高于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态势。研究发现,环境影响因素和随机噪声对科技创新效率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干扰。从空间关联性看,科技创新效率高的地区带动科技创新效率低的地区的整体局面还未形成。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人员专业素质、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技术输出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科研经费支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吸纳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策建议。
2025, 25(02):356-360.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返乡创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返乡创业”“创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等文献的归纳演绎,界定“大学生返乡创业胜任力”的内涵,通过304份返乡创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调查问卷构建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包含创业驱动力、创业统驭力、创业执行力和创业个性4个一级指标与16个对应的二级指标的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指标评价体系。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kejihechanye@kjhcy.org
版权所有:科技和产业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