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信息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名誉主编: 李平

主编: 李开孟

常务副主编: 王宏伟

副主编: 王奋宇,吕廷杰
李伟阳,陈守双,孟丽彦
姜富华,黄昌富,黄检良

出版: 《科技和产业》编辑部

印刷: 北京博海升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1-180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4671/T

刊期: 半月刊

国内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编辑出版: 《科技和产业》编辑部

国内邮发代号: 2-735

定价: 20元/期,全年480元

通信地址: 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政编码: 100081

电话: 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 kejihechanye@kjhcy.org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科技创新
  • 陈金盛,陈晖,彭新峰,潘图春,邱俊峰

    2025,25(12):1-8

    Abstract:

    桥梁伸缩装置对桥梁起着关键作用,为解决传统伸装置维护费用较高等问题,现提出一种装配式快速安装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ZPF装配式伸缩装置)。根据《公路桥梁伸缩装置通用技术条件》(JT/T327-2016)设计现场疲劳试验,同时进行有限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ZPF装配式伸缩装置的疲劳寿命随着疲劳荷载的增加而降低;ZPF装配式伸缩装置的疲劳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与预埋钢板下的混凝土;在200万次的疲劳性能试验加载中,整体结构安全平稳且无异常现象。研究结果可以为ZPF装配式伸缩装置的应用提供依据。

  • 张春虎,周少兵,刘荣乐,孙志浩,李明睿,李勇,周新勍

    2025,25(12):9-14

    Abstract:

    针对江西某金属矿山在TBM法施工过程中穿越不良地质时出现的大块岩石掉落问题,基于PLAXIS 3D有限元仿真平台,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首次系统分析撑靴水平力对围岩拉伸破坏的影响机制,并提出“超前注浆+锚网喷支护”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TBM在Ⅴ级围岩工况下施工,围岩顶板出现拉伸破坏点,并随着TBM的前进,拉伸破坏区逐步发展,导致工程中顶板垮塌现象。支护优化研究分析了无支护、“钢筋网+锚杆+喷射混凝土”(以下简称锚网喷支护)和“超前注浆+锚网喷支护”三种工况。结果表明,超前注浆加固方案显著提高了围岩稳定性,顶板最大变形量减少了21.83%,最终变形量减少了36.72%。单独采用锚网喷支护效果有限,但能有效限制围岩变形的自由发展,并防止岩体松散掉落。建议在类似金属矿山巷道TBM穿越不良地质地段时,采用超前注浆加固和锚网喷联合支护方案,以提高施工安全性和效率。

  • 刘舒一

    2025,25(12):15-22

    Abstract:

    光伏发电作为推动传统能源系统向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手段,对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借助2012—2021年全球光伏器件的贸易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构建全球光伏发电贸易网络并分析其演化特征,识别该网络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2012—2021年,全球光伏发电贸易网络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扩张,各国间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该贸易网络呈现高聚集性和较短路径长度,具有显著的“小世界”特性。②全球光伏发电贸易网络的节点表现出一种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同时中国的核心位置愈发显著,其在全球光伏发电贸易网络中的领导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推动该领域贸易发展的关键力量,贸易活动的重心也正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

  • 赵峰,田石柱

    2025,25(12):23-29

    Abstract:

    针对超高墩大跨度桥梁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的特殊响应特性,以苗子坪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系统研究了双向及三向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双向地震作用下,主墩在PGA=0.4g时轻微损伤概率达43%,引入竖向地震动后,主墩在PGA=0.2g时即出现22%的轻微损伤概率,完全损伤状态的超越概率增加约25%;支座系统方面,竖向地震动的引入使损伤发展速率显著提高,在PGA=0.4g时轻微损伤概率即达100%。

  • 李耀光,王治伟

    2025,25(12):30-35

    Abstract:

    针对人工参与中空滤棒端面检测准确率低、滞后性大的问题,基于机器视觉技术, 对中空滤棒端面视觉检测系统进行研究。该系统采用PLC实时读取编码器上的脉冲信号,触发工业面阵相机对中空滤棒的端面进行图像采集;再利用图像优化技术对滤棒端面图像进行处理,保证图像质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滤棒端面的轮廓点进行圆弧拟合,实现中空滤棒端面的尺寸、圆度检测;通过模板匹配差分的方法,检测中空滤棒端面是否存在缺陷,并在人机界面上进行报警显示。以中空滤棒为对象在鼓轮上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地将中空滤棒端面的尺寸、圆度、缺陷检测出来,在不同速度下检测精度均能达到99%。该系统能够实时地对中空滤棒进行端面检测,提升了滤棒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 李方正,虢毅,陈佩璇,秦超,段永恒

    2025,25(12):36-43

    Abstract: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接入不平等,即“人工智能鸿沟”现象逐渐凸显。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为语料,基于LDA模型,识别了“人工智能鸿沟”话题下相关主题,以此为框架,通过人工编码,进行文本分析。最终,识别并归纳四个核心研究主题:智识壁垒、数字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效应,并揭示技术知识差距、意识差距、数字教育不平等以及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不公等现状与差距;同时,人工智能鸿沟的社会效应,包括伦理文化困境、文化趋同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亦是影响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的重要因素。通过解读“人工智能鸿沟”的核心主题,以期深入理解这一命题,助力人工智能增进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

  • 郭泉吕,孙荣

    2025,25(12):44-52

    Abstract:

    股票市场预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领域,序列常表现出高噪声、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等特性。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即结合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来识别和利用股价预测序列中的局部趋势特征,分析中综合考虑股票的关键市场数据,包括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成交量和成交额,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特征。通过实验,比较不同滑动窗口数对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融合了FCM聚类和LSTM-Transformer组合模型的FCM-LSTM-Transformer方法的预测精度比单一深度学习模型和LSTM-Transformer组合模型均要高,评价指标达到最优,决定系数R2分别提升了2.75%、2.4%、2.19%。结果表明,该模型处理股票市场数据的复杂性方面更具明显优势。

  • 产业发展
  • 殷树强

    2025,25(12):53-61

    Abstract:

    铁路运输安全为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和货物运输顺利提供保障。通过两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研究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结果表明:铁路运输安全研究分为被动约束阶段、主动约束阶段和主动管理完善阶段;研究集中在安全运行防护体系、基层站段安全管理、运输安全事故预测与评价和运输安全事故影响因素;铁路运输安全未来应关注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列车运行安全智能化技术和铁路外部环境动态监测。

  • 刘星雨,姚晓轩,陈伍香

    2025,25(12):62-70

    Abstract:

    旅游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游客的需求与偏好呈现多元化趋势,精准识别游客偏好及满意度状况至关重要。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为案例,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从网络评论中提炼游客的服务偏好主题,识别具有相似偏好的游客群体,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量化评估服务满意度。研究发现,游客服务偏好涵盖住宿、餐饮、交通、信息等服务,信息服务和住宿服务的改进空间最大,交通服务和餐饮服务亦存在提升需求,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 韦洁琳,刘锋涛

    2025,25(12):71-76

    Abstract:

    在数字技术采纳过程中,基于将建筑企业的效仿学习和羊群效应纳入影响采纳行为的考虑,运用博弈论构建企业群体在数字技术问题上的采纳决策模型和扩散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建筑企业交流收益、交流强度和初始采纳技术比例对企业采纳数字技术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促进企业数字技术采纳和扩散行为的策略。研究表明:交流收益越高,企业越趋向于采纳数字技术;交流强度对加速数字技术的采纳和扩散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初始采纳技术的比例越高,更有效促进数字技术采纳决策的广泛形成。

  • 杨景伟,杨洪涛

    2025,25(12):77-82

    Abstract:

    随着资本市场中制造业企业融资难的日益凸显,如何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增强机构投资者的信心,成为企业融资策略中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管理层讨论和分析(MD&A)质量对机构投资意向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在其中的机制作用。研究表明,MD&A的质量与机构的投资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内部控制的质量起着部分中介作用。高质量的MD&A可以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从而增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有效的内部控制进一步确保了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增强了机构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此外,非国有企业披露的MD&A质量比国有企业更为突出,机构投资者特别关注透明度和信息质量。该研究为制造企业提高融资效率、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朱慧,黄浩淋,薛小龙,蒙映楠

    2025,25(12):83-91

    Abstract:

    数字经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国家层面积极倡导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鉴于广东省在全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占据领先地位,探究不同层次的产业集聚水平与知识溢出效应对广东省数字经济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具备深厚的实践意义。依托于上市企业数字经济专利数据与广东省各地级市的经济指标,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深入剖析,得出结论:数字经济产业的集聚水平对企业创新能力展现显著的单一门限效应,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形态势;数字经济企业的创新能力呈现鲜明的空间集聚特性,且知识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面推动作用。

  • 付永红

    2025,25(12):92-100

    Abstract:

    未来产业领域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对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未来技术创新、未来产业成长机理及对孵化服务的需求,分析了孵化载体建设发展现状及在未来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供给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孵化载体在优质项目筛选挖掘、创新资源匹配、专业服务供给等方面相对不足,建议从推动市场化运营、加强优质项目招引、建设专业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 杨侃轶,梅燕

    2025,25(12):101-111

    Abstract: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内生动力与外源压力均有所增强。在利用ADB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规模的基础上,利用文本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内生动力”和“外源压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内生动力”和“外源压力”并存,且以内生动力驱动为主,但外源压力正逐渐成为重要驱动因素;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整体存在市场寻求、技术获取、资源获取、制度寻求、利用廉价劳动力五方面内生动力及制造业回流和贸易摩擦两方面外源压力,但对于利用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获取动因,中国同时也考虑劳动力素质以及东道国基础设施条件;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主要由内生动力驱动,而向发达国家的转移及低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对外转移同时受内生驱动和外源推动作用,且制造业回流对中高技术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推动作用更大。

  • 谢东明,刘卿鑫

    2025,25(12):112-128

    Abstract: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工业变革,推动全球迈向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竞争新赛道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通过整合传统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房地产行业面临复杂形势,房企争相利用新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降本增效,促进多产业布局。基于数字中台架构的共享服务体系在多元化业务中广泛应用,助力房企实现数据资产培育、系统全链路集成以及业务创新响应,重塑核心竞争力。通过系统梳理数字化转型、数字中台架构等理论,深入房企调研剖析基于中台架构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及应用逻辑,对比转型前后的业务场景,揭示房企数字化转型中的转型难点与价值创造,为房企数字化转型提供建议。研究表明,房企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三阶段建立数字化底座,逐步构建数字中台,调整组织架构,整合生态资源,实现智能化决策,对提升其数字化领导力、业务创新能力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刘绍建,王馨雪,刘荣芹

    2025,25(12):129-140

    Abstract:

    通过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对2011-2019年间中国30个省份二者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多维度考察了其动态变化及地域差异。研究揭示,此期间各省制造业数字化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系统耦合水平与高耦合标准有明显距离。尽管如此,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指示两者互动正向发展。地域分析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系统耦合度先升后降,而耦合协调度则从东部至西部递减。

  • 严复雷,余晨曦,张高勋

    2025,25(12):141-151

    Abstract:

    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在当前全球化且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环境下,提高对商业银行收益率风险的预测能力,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月度数据,构建非参数Expectile回归森林(ERF)风险预测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尾部风险进行测度,并将测度结果与传统的期望分位数回归(ER)模型和Expectile回归树(ERT)模型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各自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ERF模型在对商业银行收益率风险测度性能表现出众,在不同风险水平下ERF模型的估计和预测能力显著优于ERT和ER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四大类商业银行尾部风险预测中误差最小和最大者分别是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误差值相当。运用ERF测度商业银行收益率风险为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并有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分类分层监管商业银行收益率风险的重要政策支撑。

  • 徐啸天

    2025,25(12):152-157

    Abstract:

    对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存在较大空白。对2017—2022年的17家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采用DEA-SBM-DDF模型对其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总体较高,但是呈现下降趋势,各个银行之间的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银行的运营效率最高。最后,使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影响城市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互联网支付规模、资产规模、非利息收入不良贷款率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分析结果对其他商业银行的目标制定、绩效考察和就职者对目标商业银行的选择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 区域实践
  • 窦江海

    2025,25(12):158-167

    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国家级新区的建立,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一个区域的发展。深圳特区助力珠三角的发展,浦东新区助力长三角的发展,滨海新区助力京津冀的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发展起点及态势与上海浦东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创新和开放引领、国内贸易等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内在机制和发挥区域增长极功能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区域发展增长极提出对策建议。

  • 梅佳琪,王晓伟,贺伟祺

    2025,25(12):168-173

    Abstract:

    选取山东省4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结构特点,运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工具探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呈集聚分布形态,整体分布不均衡且在市域尺度上分布较为集中,多集聚在地市交界处以及沿海地区;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社会经济、资源禀赋的共同影响,社会经济是影响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强势因素。

  • 赖敏斌,王天骄,梁红,欧健昕

    2025,25(12):174-179

    Abstract:

    “陆海融合”是在“海陆一体化”和“陆海统筹”概念基础上衍生出的新理念,是处理海洋和陆域发展关系的战略指导思想,对于推进陆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圳作为毗邻南海深水最近的超大型城市,与雄厚的陆地战新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优势相比,尚未能很好地将区位优势、陆地科技产业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海洋经济面临总量及新兴产业规模较小、陆海产业链融合程度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从陆海融合核心内涵出发,深入分析深圳陆海经济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深圳陆海经济融合发展的策略。

  • 李颖,张乐,易显彬,龚臻,徐鸿彪,郭胜,李良熹,刘正威

    2025,25(12):180-186

    Abstract:

    川西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高陡斜坡路段多发育危岩,其崩塌后对公路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雅安市宝兴县联新村危岩为例,通过无人机航测、现场调查等技术手段分析危岩基本特征;采用RocPro3D软件进行三维运动学模拟,以进行崩塌灾损评价;最后,针对工作区危岩给出处治建议。结果表明:工作区危岩的形成是河流下切、构造挤压、降雨冲刷和风化卸荷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强降雨和强震是危岩崩塌的典型灾变诱因;工作区危岩崩塌后冲击能量最大值超10 000 kJ,清除大粒径危岩能有效降低冲击能量值;工作区危岩崩塌后,呈沿坡面滚动→撞击国道351路面附近后弹跳→东河河床及岸坡停积的阶段性运动特征,可采用“危岩清除+主动防护网+明洞+垫墩锚索”的处治方案进行防治。

  • 蹇令香,张蓝尹,王前,张一平

    2025,25(12):187-195

    Abstract:

    产业结构升级与研究生培养是否协调发展是辽宁省振兴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22年辽宁省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两系统发展水平均取得显著进步,但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研究生培养的趋势日益明显;辽宁省整体协调水平逐年提升,从濒临失调过渡到良好协调,其中沈阳、大连两市已达到良好协调状态,其他地区仍处于失调状态;)在产业结构升级系统中,泰尔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协调发展有较大阻碍作用,而在研究生培养系统中,在校生数量、教育支出和硕士授予人数是主要阻碍因素。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心城市发展对两系统协调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 白婷,王振,蔡永会

    2025,25(12):196-205

    Abstract:

    为了解规划项目建成后对玉门市及周边县市区的大气环境影响,通过WRF-Chem模型方法研究两种情景下建成后项目PM2.5和O3浓度,情景一和情景二下园区废气产生总量分别为3 127.75 t/a和5 112.74 t/a。结果表明:规划期常规污染物各环境敏感点O3叠加现状浓度后保证率下8 h平均浓度达标;情景一下PM2.5叠加现状浓度后保证率下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均达标;情景二下麻黄滩核心区、麻黄滩缓冲区及南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边界PM2.5叠加现状浓度后保证率下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有所超标,其他敏感点位达标。为了满足规划区的控制目标,建议执行更为严格的污染源削减措施,以保证PM2.5浓度可得到持续改善。

  • 企业应用
  • 叶爱山,金彩灵,李晓华

    2025,25(12):206-211

    Abstract:

    探讨电子商务背景下,B2B企业如何选择适合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建立一个多准则决策模型,以评估和比较多家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综合竞争力。该模型考虑了服务质量、成本优化、灵活性、技术能力、企业责任等关键因素。随后,综合随机整数规划和鲁棒优化方法,进一步优化了选择过程,确保了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为B2B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选择第三方物流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 薛扬荣,周康林,徐照宜,高嘉尉,许云龙,胡展畅

    2025,25(12):212-220

    Abstract:

    在党和国家对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给予高度重视的前提下,2024年,各有关部委进一步明确了数据资产入表的政策基础,数据要素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基于此背景,首次采用18家进行数据资产入表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数据资产入表对上市公司利润率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当前的数据管理体制下,尽管数据资产入表对上市企业的利润率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相对有限。尽管数据资产入表对于企业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但鉴于目前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还未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得到充分体现,数据资产入表流程的成熟度有待提高,故而入表行为未能显著提升企业的整体利润水平。为进一步发挥数据资产潜力,使得入表企业更好地收获入表红利,未来政策可将着眼点落于优化数据资产的管理和评估体系之上,加强数据资产市场化应用,同时兼顾相关会计准则和法规的纵深贯彻,助力数据资产价值显现,为企业盘活数据资源,助力利润增长提供有力抓手。

  • 李佳渝

    2025,25(12):221-228

    Abstract:

    基于2014—2023年全部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通过声誉效应与资源聚集效应两条路径来促进供应链韧性的提升。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产权性质为国有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供应链韧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企业在进行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制定更科学的CSR战略,提高供应链韧性。

  • 邹同烜

    2025,25(12):229-237

    Abstract:

    以彭博(2006—2022)、华证(2009—2023)ESG评级及中国 A 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围绕 ESG整体与各子类评分、各子类评分之间、不同行业 ESG 规律,企业ESG异质性分析等展开探究。实证研究表明,环境(E)、社会(S)、治理(G)对ESG评分都产生显著影响,程度为G>E>S。各行业在 ESG 各维度表现存在显著分化,金融保险行业环境表现占优但社会贡献欠佳,住宿业依赖社会贡献提升 ESG 排名,农林牧渔服务业治理与社会维度发展失衡。研究提出政府和企业制定 ESG 策略建议。

  • 陈振彪

    2025,25(12):238-246

    Abstract:

    基于A股2007—2023年上市公司并购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企业并购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并在纳入投资者情绪调节因子后显著增强负面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在经济上行时期更为显著,且对于非机构投资者集中持股的企业产生更大的冲击,但该机制对绿色并购以及属于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企业影响较小。

  • 沈钰风,高梦嘉

    2025,25(12):247-252

    Abstract:

    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企业在推动跨渠道整合时常面临来自外部的制度压力。通过Smartpls软件分析了298份数据,探讨制度压力对跨渠道整合的影响机制,并验证组织学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规范、强制和模仿压力均对企业的跨渠道整合产生正向影响。组织学习能够调节强制和模仿压力与跨渠道整合之间的正向关系,而规范压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揭示了制度压力与跨渠道整合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强调组织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关键调节作用,为跨境电商企业应对制度压力并优化跨渠道整合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欧阳鹏,边瑞

    2025,25(12):253-258

    Abstract:

    农业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剧,研究农业企业如何应对极端气候、资源匮乏等挑战,对于提高农业适应力、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基于2013—2022年A股农业上市公司的的经验数据,选择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气候风险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风险负向影响农业企业经营绩效,且绿色创新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异质性结果表明,非国企在气候风险中遭受的冲击比国企要显著。该研究为农业企业在应对气候风险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马庆万,董华,韩育

    2025,25(12):259-266

    Abstract:

    数字韧性作为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应对重大冲击的能力,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企业数字韧性主要由吸收冲击能力、适应冲击能力以及恢复稳态能力构成。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识别出化工企业在构建数字韧性过程中采取的典型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分散的典型实践进行归纳整合,构建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化工企业数字韧性构建路径模型,通过基于数字化创新的动态管控、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组织协同、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集聚、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敏捷响应,从而助力企业有效化解重大冲击,推动企业过渡到新稳态。

  • 王晓光

    2025,25(12):267-274

    Abstract:

    安全隐患、未遂事故等异常事件是小事故升级为重大事故的早期预警,可用来建立事故模型识别源头事件及纠正保护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结合液化天然气(LNG)库区的工艺特点和事故特征,对系统危害辨识、预测及预防(system hazard identification,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SHIPP)模型改进,提出了一种将故障树、贝叶斯网络与A-star算法融合的风险评估建模方法。首先依托专家经验,结合事故报警数据库中的异常事件建立安全屏障模型和故障树;然后遵循链式法则将故障树映射为贝叶斯网络;最后与改进的 A-star 算法融合确定事故发生途径。基于LNG事故报警数据库的研究表明,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SHIPP模型,可以实现动态前向风险评估并量化事故之间的条件概率,反向模拟安全屏障失效时的事故发生过程。研究成果可为LNG库区的系统安全、风险规避提供合理设计及决策。

  • 政策规划
  • 付竟瑶,翁艺荣

    2025,25(12):275-281

    Abstract:

    消费升级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研究更是制定政策的必然依据。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及消费方式五个维度构建居民消费升级体系框架。研究发现:全国以及三大地区居民消费升级均呈现出较为平缓的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全国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以及东-中、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全国与三大地区均存在σ发展,全国与东西部地区存在β收敛,中部地区不存在β收敛性。

  • 刘胧灿

    2025,25(12):282-290

    Abstract: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碳市场兼具金融属性、环境属性与政策属性,这些属性特征催使着切实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的建立。现今中国在碳排放权交易及其后续监管中存在监管低效、交易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基于现代环境治理对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需求,将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等技术应用于碳排放权交易监管,将有助于监管效率及碳交易信息流通安全性的提升,并纾解碳排放监测与核查过程中存在问题。然而,技术的两面性决定区块链以其技术为碳排放权交易监管赋能的同时,也在数据安全、交易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有一定隐忧,对此需进一步健全智能合约审查机制并完善救济规则,构建风险预防与评价体系,厘清区块链系统开发及运维主体责任,以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得到有效监管。

  • 马良,杨越

    2025,25(12):291-299

    Abstract:

    先进核能技术与绿色算力均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对于人工智能发展与绿色能源转型意义重大。近年来,核能与算力中心低碳协同发展模式的商业探索方兴未艾。介绍了这一协同发展模式的形成基础,并对当前购售电和离网直供两种潜在协同模式进行了讨论。重点分析了这一模式来自政策、法规、技术、成本以及市场等领域的挑战,并概述了国外典型业务推进情况。最后,在技术进步、商业创新和政策支撑方面阐述了相关建议。

  • 王辰宁

    2025,25(12):300-307

    Abstract:

    基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在现有相关政策基础上,应用kaya碳排放量恒等式,结合中国“十四五”及远景规划等有关政策,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中国2030年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在总量的基础上,兼顾公平和效率两种原则,采用熵值法、零和收益数据包络(ZSG-DEA)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构建多指标体系下的各省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兼顾公平和效率两种原则的分配方案,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跨地区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对推动中国跨省区协同减排战略,建立健全国家碳交易市场,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赵志泉,林艳艳,李志敏

    2025,25(12):308-314

    Abstract:

    创新驱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是引领未来经济转型的核心途径。政府R&D投入反映国家意志,有必要对其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利用2018—2022年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从投入产出两个方面选取13个具体指标构建政府R&D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政府R&D投入绩效进行研究;结合模型的构建以及结果分析,提出通过推进R&D经费投入方式多元化、优化政府R&D经费投入执行结构、提高R&D人员投入来提高政府R&D投入绩效。

  • 赵春磊,刘子林

    2025,25(12):315-325

    Abstract:

    从“脱钩”到“去风险”,美国对华政策并未发生根本逆转,其实质依旧是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维护自身全球霸权。通过梳理美国对华举措,发现美国重点在经济、科技和金融领域对中国进行围堵打压,这导致了中美进出口贸易联系弱化,市场多元化趋势调整加速。在产业链层面,中美间面临“断链”风险,具体表现为中间品贸易依赖性下降,供应链外迁加剧,制造业互补关系减弱,供应链重组加速推进,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断链”态势尤为显著。同时,两国人文交流受到限制,且双向投资亦显颓势。为此,中国需通过协商谈判管控分歧,拓展中美合作空间。同时,中国应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完善多边贸易体制,并推动国内市场建设,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在此基础上,中国应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不断提升海内外投资水平。

  • 治理绩效
  • 陈旭

    2025,25(12):326-331

    Abstract:

    随着大数据的蓬勃发展,基于数据管理能力的需求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立足于对高校数据管理实际工作的深入思考,从全面优化高校数据管理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并确认高校数据管理中3个核心问题;接着参考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结合高校数据管理能力现状,着重选取其中3个能力域逐项解决核心问题;最后,从上述能力域聚焦6个能力项,并规划高校数据治理的实施路径。

  • 丁亚

    2025,25(12):332-338

    Abstract: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进入4.0智能时代。为了推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教学变革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对20名来自11所高校教学变革工作管理者、实施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借助 NVIVO软件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对人工智能在高校教学变革工作的现实现象分析,找到成效和困境,最后从人本位理念、人才保障、资金保障与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学变革智能化应用。

  • 沈冰

    2025,25(12):339-345

    Abstract:

    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取代了机器设备、劳动、资金、原材料等传统生产要素,带来知识组织和管理变革。在聚集知识人才的高校中,为保障智力成果安全,满足各阶段个性需求,需在知识管理创新发展指导下,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知识管理创新知识产权服务的表现形式,选择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先进案例,分析其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创新实践效果。整理出覆盖知识管理生命周期,满足科研、管理、教学需求的有益经验,促进知识管理创新融入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路径。

  • 胡勇文,张柯

    2025,25(12):346-351

    Abstract:

    科学评价城市应急能力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环节。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理论,构建涵盖预防、准备、响应与恢复四阶段的城市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16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并对应急管理各阶段及其关键指标进行系统分析与量化评估。实例表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既能全面反映城市应急能力的多维特性,也能揭示城市在四阶段的优势与薄弱环节。

  • 黄意杰

    2025,25(12):352-358

    Abstract: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创新,只有绿色技术得到创新,国家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绿色专利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显著促进了试验区的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吸引环境投资和人力资本且有利于基建改善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 金琦琦

    2025,25(12):359-369

    Abstract:

    企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其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使用2011—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内容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计算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和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标,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能够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分析表明,环境信息披露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绿色创新能力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异质性分析得出,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讨论得到重污染企业和地处东部地区的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更明显,同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绩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助力。研究成果丰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后果研究,同时为实践中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启示。

  • 王宇森,吴子远

    2025,25(12):370-375

    Abstract:

    基于2013—2022年全国30个(因数据缺失,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省级地区面板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使用熵值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指标测度,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在克服内生性的前提下,对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显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较弱;产业结构升级在新质生产力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吴建龙,巩振兴

    2025,25(12):376-385

    Abstract:

    以中国30个(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省份为样本,运用TOE框架与动态QCA方法,研究人工智能要素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协同效应。结果发现,六个前因条件均为非必要条件,智能组织能力的缺失为高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障碍;识别出形成高新质生产力的能力驱动-金融协同型、技术驱动-能力协同型、能力驱动型、能力驱动-政府协同型和组织主导型五种组态路径;根据组间和组内一致性分析结果,部分年份一致性存在波动,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和案例效应,结果的解释力度较强。据此,提出多维度综合施策、针对不同组态类型定制具体策略、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聚焦组织能力核心,旨在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 王伟华,李芳凤

    2025,25(12):386-392

    Abstract: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短视频平台成为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短视频平台通过优化提升乡村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及三者的组合,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然而,“三农”短视频造假、部分区域产业融合不足、“三农”短视频人才匮乏等现实问题,制约着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从创新发展、产业布局、政策环境、人才支持四个方面给出短视频平台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的突破路径,提出了推动各层次创新、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做好制度创新、培养引进人才的建议。

  • 董崇莹

    2025,25(12):393-400

    Abstract: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中国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显著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人口老龄化越严重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的抑制作用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通过削弱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最后提出应充分考虑人口年龄因素,审慎评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预测效果等的相关政策建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登录邮箱
过刊浏览
×
《科技和产业》
喜报 | 学会期刊《科技和产业》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4年度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