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5(10):1-8.
摘要:垂直节理是构成黄土的主要特征之一,其赋予黄土强烈的各项异性,是工程活动中不得不考虑的影响因素。以穿越黄土灌溉区的某公路隧道为依托,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黄土垂直节理向深部发展的机理及其在计算中的合理表述。通过衍射分析法及扫面电镜法的综合分析,提出黄土中的可溶盐是构成胶结体的关键部分,干湿循环过程中大量的易溶盐溶于水并向下迁移,破坏了黄土的胶结作用,使得土颗粒间的点-点接触变为点-面接触或面-面接触,同时迁移后的重结晶作用导致黄土内部细小的孔隙拉伸、发育、扩大、串联。循环往复的黄土-水相互作用会促使节理裂隙向深部发育,发育深度甚至可达十数米至隧道埋深,传统的有限元模拟手段无法表现这一破坏过程对隧道产生的影响,在有限元软件中采用随机节理网格DNF将节理等效为离散的、平面的和有限尺寸的单元,是在计算中表述黄土各项异性的更为可行方案。
2025, 25(10):9-17.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交通领域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蕴含大量个人数据。为解决当前数据存储不安全和流通共享难的问题,提出构建一种新型的数据服务模式——交通个人数据银行。该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运行模式,采用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方案,增强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通过基于贡献度的激励策略,实现用户与数据银行的协同合作。交通个人数据银行通过数据存储、查看和购买调取,实现数据流通,并明确数据交易中的权属问题。其目标是实现个人数据的安全高效流通,改善企业和个人数据主体之间的关系。
2025, 25(10):18-24.
摘要:针对方案属性值为Picture模糊数(Picture fuzzy numbers,PFN)的多属性群决策(multiple attributes group decision making,MAGDM)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投影法和交叉熵的Picture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将投影法引入Picture模糊多属性群决策中求出专家的权重,利用交叉熵求出各专家对应的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加权对称差异信息测度值,然后根据专家权重对其进行集结求出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加权对称差异信息测度值进而排序得出最优方案。最后通过ERP系统的选择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25, 25(10):25-31.
摘要:为了研究比选出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最优的开挖工法,建立了台阶法、交叉中隔壁法和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精细化数值模型,对浅埋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地层位移场的时空演化规律、支护结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引起的拱顶下沉位移较小;三种工法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均为U形,双侧壁导坑法地表沉降位移最小;双侧壁导坑法计算得到的初期支护应力较高,但处于安全范围内。
2025, 25(10):32-37.
摘要:低空经济作为新时代的经济引擎和战略选择,具有显著战略意义和广阔市场前景。目前,低空经济的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助推下,产业链基础相对稳固,各省市正加速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但是在发展低空经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相对较慢,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有待加强,行业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针对目前这些问题,重点对比了各省市的政策方案,为更好地推动低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专注于关键行业和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对低空经济的支撑作用,加速低空经济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开展多场景的“低空经济+”模式等策略,充分释放低空经济的价值。
2025, 25(10):38-45.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势态低迷,企业和员工普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升员工的工作嵌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大多基于普通企业和公共事业服务人员,缺乏对于工程项目情境下工作嵌入的有效测量工具的开发。首先对7位工程项目领域专家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内容和文献分析构建了项目情境下工作嵌入的维度结构。随后,按照严格的量表开发程序,初步设定包含15个题项的组织内嵌入和包含7个题项的组织外嵌入,经过专家打分、信效度检验后最终形成包含11个题项的组织内嵌入和包含6个题项的组织外嵌入量表,并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为工程项目团队的管理与发展提供借鉴。
2025, 25(10):46-52.
摘要:通过专家访谈、相关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自身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假设并构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应用制约因素作用机制模型。基于PLS-SEM法对机制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政策保障、市场培育、服务能力、社会意识均直接影响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应用,直接影响效应为政策保障>服务能力>社会意识>市场培育;市场培育和服务能力分别在政策保障与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应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025, 25(10):53-60.
摘要:为探究新生代建筑工人安全培训效果影响机理,通过对成都、昆明、遂宁和重庆的10个在建工程项目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基于学习和培训转移理论,建立个体、组织、外部环境、培训系统和新生代建筑工人安全培训效果的理论模型,并实证检验论证。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因素对其安全培训效果有正向作用;外部环境因素对其安全培训效果有正向作用,其中个体、组织和培训系统因素起部分中介效应;培训系统因素对其安全培训效果有正向作用,其中个体因素起部分中介效应;组织因素对其安全培训效果有正向作用,其中个体因素起部分中介效应。以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提升新生代建筑工人安全培训效果的管理策略。
2025, 25(10):61-68.
摘要:为了应对传统航空网络和机队规划中对碳排放的忽视,提出了一种在规划过程中纳入碳排放的集成优化方法。该模型采用多分配的枢纽辐射网络结构,考虑了航线、需求、容量和机队规模的约束。使用环境保护局(EPA)方法计算巡航阶段的排放量,并通过碳税机制将碳排放转化为成本要素,最终形成一个旨在最小化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联合优化数学模型。模型通过Gurobi商业求解器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航空公司应优先租赁低排放短途航班以满足市场需求,而政策制定者则应逐步提高碳税水平以促进航空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025, 25(10):69-76.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手写数字识别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中具有广泛应用。为了提升手写数字识别的精度和效率,设计并测试了四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算法模型。通过对MNIST数据集的实证研究,比较了不同模型的训练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多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表现最优,准确率达到98.9%,且每轮训练时间仅需约20秒。研究表明,增加卷积层数和选择高阶API有助于提升识别精度,进一步推动了CNN在手写数字识别中的应用性能。这一结果为高效、准确的手写数字识别模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 25(10):77-82.
摘要: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是压裂现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针对压裂液中携带的颗粒容易冲蚀磨损活动弯头管道的现象,建立了流道模型,根据活动弯头工作时的流体参数和管道结构参数设计正交试验,并利用CFD数值模拟分析了对冲蚀率的影响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活动弯头的各工作参数对其冲蚀率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2#弯管角度>流速。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可指导实际工作,活动弯头为U形放置的时候冲蚀磨损最大,位置在弯头外弯曲面,故在布置活动弯头时应避免处于U形状态以减小冲蚀。同时对活动弯头的拐弯处进行抗冲蚀设计,增加了三角形抗冲蚀槽,并对比分析原结构和改进结构的最大冲蚀磨损率,改进结构相较于原结构减少了39.01%的冲蚀磨损,证明该改进可以有效减小活动弯头在工作时的冲蚀磨损,为活动弯头抗冲蚀提供了解决思路。
2025, 25(10):83-91.
摘要:数据安全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科学量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水平,引入韧性理论。从系统安全领域对韧性内涵的理解出发,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韧性概念,明确了数据安全韧性包括风险预期性、防御性、抵抗性和恢复性四方面。在此基础上,采用文本挖掘法并结合语义网络分析,构建了基于韧性视角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1法确定韧性指标独立权重,使用DEMATEL法量化韧性指标的关联权重,最终得到混合权重。进一步,提出基于云模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韧性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YQ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安全韧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基于混合权重和云模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韧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现存的问题对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为今后提升数据安全韧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025, 25(10):92-101.
摘要:探讨了“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如何提升数字创新韧性的组态路径。从数字转型环境动态性、数字化动态能力、数字创新战略三个维度进行探索,运用fsQCA方法的分析思路。研究发现:单个因素不构成高数字创新韧性的必要条件,但是高数字化感知能力发挥普适作用;存在四种实现高数字创新韧性的组态,根据数字化能力与环境动态性,“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应选择不同的数字创新战略,以提升韧性,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5, 25(10):102-110.
摘要:旅游业中智慧营销伴随人们的情感触点为旅游营销提供了策略,情感触点与智慧营销的融合对旅游品牌真实性感知的影响作用与机制值得探讨。文化认同赋予了游客归属感,促使他们探究旅游的真实性。文章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采用头脑风暴法选取实验刺激、设计量表并展开线下情景实验,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文化认同、情感触点、智慧营销、体验价值和品牌真实性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游客的文化认同、体验价值、智慧营销均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品牌真实性感知;智慧营销引发的情感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体验;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与智慧营销正相关。建议旅游目的地关注游客的文化需求,突出特色文化内涵,借助智慧技术创新构建“智慧+文化”模式,提升旅游品牌真实性感知。
2025, 25(10):111-117.
摘要:致密砂岩气藏在开发过程中水锁伤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气井产量和气藏采收率具有严重影响。以鄂尔多斯南缘气藏为例,深入分析了气藏水锁伤害程度,探讨了致密气藏水锁伤害气井的典型生产特征,提出了创新的储层水锁防治工艺,包括使用小尺寸连续油管和保持连续稳定生产等物理措施避免气井过早发生水锁伤害。对于已发生水锁伤害的气井,提出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和润湿改性剂作为解水锁剂的重要组成,并用邻井气作为气源进行增压注入的方法,以确保解水锁剂能够快速有效地注入储层并发挥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南缘气藏存在中等偏强-强水锁伤害情况,水锁后气井表现出压裂后增产效果不明显、关井后再次开井产量无法恢复以及井筒排液等措施效果有限等生产特征。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和解除水锁伤害,现场试验效果明显。
2025, 25(10):118-127.
摘要: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是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域不同县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TEE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地区TEE系统协调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类型,耦合协调度得分值全部在0.3以下,全部还处于严重失调或中度失调状态;岷江上游地区的TEE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处于波动上涨态势,其中旅游-经济系统发展态势保持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相对滞后;岷江上游地区的TEE系统协调演变路径表现为逐步跃迁路径模式,具体可以细分为维持“严重失调”路径、“极度失调-严重失调”路径、“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路径三种情况;从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看,岷江上游地区松潘县和黑水县属于旅游超前型,茂县、理县和汶川县属于经济超前型,五县的生态环境系统得分值都严重落后于旅游系统和经济系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压力。最后,针对岷江上游地区TEE系统时空变化特点及规律,提出提升改善策略。
2025, 25(10):128-133.
摘要:根据谢家沟小流域 2014—2018年降雨历时、雨强和雨量等数据资料,通过80%频率分析法与统计方法得到研究区侵蚀性降雨的基本雨量标准为13.8 mm,并结合分析该小流域降雨侵蚀力年内和年际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降雨存在年际波动的特征,6月是研究区侵蚀性降雨防治的重点,在大雨及暴雨的侵蚀性降雨事件中,高强型降雨(I30 ≥ 30 mm/h)是土壤产沙的主要动力,研究结果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预测和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提供参考依据。
2025, 25(10):134-140.
摘要:研究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迁移轨迹,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了2013—2022年湖南省沅江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面板数据,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3—2022年湖南省沅江流域内总氮、总磷污染物负荷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多西少”的格局;污染负荷强度呈递减趋势,空间上表现由东北-西南一线向两边递减的格局;污染负荷强度重心迁移轨迹总体呈V形并向东迁移。
2025, 25(10):141-150.
摘要: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因此推动科创金融支持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对相关政策背景进行了梳理,引出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接着对科创金融与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突出科创金融在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科创金融支持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进行分析,并对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融资渠道单一、制度保障有待完善以及科技创新生态建设需要加强等问题。最后从建立多层次科创金融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以及提升科创金融数智化水平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2025, 25(10):151-158.
摘要:十四五时期,甘肃省规划建设以兰州市为核心及其邻近市域为腹地的兰州都市圈。随着区域交通设施的快速建设布局,兰州都市圈对外交通格局逐渐形成。基于都市圈内人口迁徙大数据,研究城市间交通出行现状,针对交通设施一体化布局进行优化。基于不同时段和不同交通方式构建的居民城际出行网络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居民出行网络总体呈现以兰州为核心的“放射形”格局,兰州同腹地城市线路的出行规模大且稳定,而腹地城市间联系较弱;特殊节假日和“春运”相较于日常时段出行强度增加,但仍以日常大规模线路为主;公路交通为区域出行的主要方式,普速铁路已不满足城际快速出行的需要,高速铁路促进城际间大规模出行。基于现状特征,分别从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提出兰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优化策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2025, 25(10):159-166.
摘要:城市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区域发展的本质与方向。基于传统引力模型,借助甘肃省14个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交通等方面相关数据,构建引力模型测度2012年与2022年甘肃省各城市间引力强度与单城市相对引力强度,并对城市空间引力网络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以甘肃省“一核三带”区域战略为依据,研究认为:兰州市引力强度核心地位显著;酒泉-嘉峪关市区域已成为引力强度副中心;省内不同城市间引力值差异显著;城市空间引力网络结构由无规律逐渐演变为“钟摆型”结构。各城市发展需根据城市间引力与城市质量等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策略,解决河西走廊经济带与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发展落后的现况。
2025, 25(10):167-172.
摘要:太原市古树名木共计3866株,隶属于30科52属62种,以枣树Zizyphus jujuba、国槐Sophora japonic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等乡土树种为主。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太原市古树名木在太原市中东部地区形成了9个核密度估计值较高的地区。古树名木数量最多的枣树、国槐、侧柏、和油松的主要聚集区分别位于太原市中部、东部和南部、南部地区、以及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并依据历史文献资料,从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古城历史等角度阐述这四种主要树种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2025, 25(10):173-179.
摘要:黄河上游城市群是西北地区城市空间组织的最高形式,是黄河上游城市间物质、信息、人员交流最密切的区域。对引力模型进行优化,从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以及绝对与相对联系强度两个维度进行改进,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用来评价黄河上游城市群10个城市2018—2021年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分析其空间格局及演变。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城市群大城市展现出更多辐射效应,小城市则更多受到外部城市的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之间联系强度不断加强,逐渐形成“单核”向“多核”过渡的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呈现一心三圈、V状三核,黄河成轴、城市同带,进而可以将城市空间格局划分为兰州市组团、银川市组团、西宁市组团三大组团。各组团间发展差异较大,亟须找准发展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
2025, 25(10):180-186.
摘要:为了寻找适合LZ市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文献分析?走访调查方式梳理了LZ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问题,比较LZ市现有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结合协同创新理论寻找适合其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发现,LZ市生物医药产业具备多种协同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需要形成更为紧密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目前最适宜LZ市的生物医药发展模式是基于多主体联合决策?多阶段协同?利益科学分配?关系紧密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2025, 25(10):187-192.
摘要:构建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推进山东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评价,通过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5省市进行对比,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创新三个方面分析山东省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发展优势与面临的挑战。为促进山东省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提出深度协同发展战略并分析可行性。
2025, 25(10):193-198.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提升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黄河流域2011—2020年66个城市数字经济对生态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整体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区域间差距进一步增大;数字经济对生态韧性的作用存在明显非线性特点,对全流域和上游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对中游的影响则不太明显;数字经济对生态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全流域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益,中下游则以直接效应为主,上游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经济发展、政府干预和外商投资的差异是数字经济对生态韧性呈现非线性作用的主要原因。
2025, 25(10):199-205.
摘要: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浙江省及其11个地级市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浙江省整体及其各地级市营商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整体的营商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杭州和宁波的协调发展表现尤为突出;温州、绍兴、嘉兴、台州、金华、湖州、舟山的协调发展水平虽有所提升,但仍显不足;而衢州和丽水则仍处于失调状态,亟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2025, 25(10):206-211.
摘要:由于世界遗产资源具有独特性,越来越多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吸引各地游客旅游。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的旅游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对泉州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通过核密度分析得出泉州世界文化遗产点在鲤城区和丰泽区呈现面状密集分布,晋江和石狮呈点状密集分布,其他县市呈点状离散分布。遗产点开发存在整体空间分布不均衡、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遗产价值挖掘与资源整合不足,旅游品牌影响力不高等问题。为此在旅游空间结构方法上构建出“一带-三区-六核”的旅游空间格局。根据格局提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旅游路线设计,深化文旅融合,加强虚实结合,增进区域合作等策略来提升泉州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品牌效应,促进旅游繁荣发展。
2025, 25(10):212-219.
摘要:农业信贷是牧区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借贷行为在牧户中也非常普遍,部分牧户甚至以“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还贷款,因此探讨农业信贷对牧户增收的异质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涵盖内蒙古东中西部四个盟市的牧户调查数据,使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检验了农业信贷对牧户增收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农业信贷对牧户家庭纯收入的促进效应较为显著,主要作用于畜牧业收入和非畜牧业收入。对不同微观特征的牧户家庭农业信贷增收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对于畜牧业收入水平较高的牧户家庭信贷的增收效应较好;富有人力资本的牧户家庭信贷的增收效应较高;舍饲时长较短的牧户家庭中信贷的增收效果更为有效。在中介效应分析结果中,农业信贷会影响牧户家庭的牲畜规模,从而影响牧户家庭收入。针对以上结果,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提升牧户金融素养,大力发挥普惠金融兜底,商业信贷助优的作用,加大牧户家庭的信贷支持力度等建议。
2025, 25(10):220-226.
摘要:了解成渝经济圈产学研合作演变趋势对促进该地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持意义。基于多维网络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成渝经济圈产学研合作在空间、技术和创新主体层面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空间网络上,形成了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空间集聚,京沪等一线城市跨区域联结的“双核引领、多点支撑”的创新格局;技术创新呈现出技术焦点稳定性、主导技术广泛应用性和学科交叉趋势;创新主体网络上,企业主导、高校支撑的创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且产-学合作模式占主导地位。
2025, 25(10):227-235.
摘要:以蒙牛乳业收购妙可蓝多为例,探讨乳制品行业并购的动因及绩效表现,分析并购背后的战略考量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财务数据与市场表现,评估并购后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蒙牛并购妙可蓝多有效拓展了其奶酪产品线,提升了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并购后,蒙牛在高端乳制品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强,财务表现有所提升,但短期内面临一定的整合成本和运营挑战。结论指出,乳制品行业的并购有助于实现规模效应、产品多样化和市场拓展,但成功的整合与协同效应是实现并购效益的关键。
2025, 25(10):236-241.
摘要:针对渤海Q油田注水管柱因管柱定位密封预应力施加不合理而导致密封失效及管柱安全问题,以Q油田X1井为例,采用Landmark软件建立注水井井筒管柱模型,模拟分析X1井在注入过程中的管柱伸缩量和对定位密封施加不同预应力后管柱的力学行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井斜科学地施加定位密封预应力能够降低管柱密封失效的风险。该研究成果可为渤海Q油田注水管柱合理施加定位密封预应力提供理论支撑。
2025, 25(10):242-249.
摘要:智慧社区政策是智慧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量化研究智慧社区政策,对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治理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3年中央及地方政府颁布的36项关于智慧社区的政策,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构建智慧社区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PMC指数模型,遴选11项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进行深入量化评估。研究发现,8项为优秀政策,3项为可接受政策,PMC指数均值为7.26,这表明智慧社区政策制定较为科学合理。但在政策性质、政策时效、政策领域和政策内容方面仍需改善。
2025, 25(10):250-257.
摘要: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由之路,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广泛的影响。从博弈视角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准自然实验的双重视角探究了低碳经济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试点政策通过缓解非效率投资、改善财务状况以及缓解融资约束三条途径促进了绩效提升。同时,试点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不同行业、企业年龄企业等视角下具有异质性。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继续培育促进新质生产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 25(10):258-265.
摘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社区作为城市信息与居民生活交互的关键环节,其智慧化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基于2012—2024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51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并利用CiteSpace6.3.R1可视化工具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及突现的知识图谱,进而分析智慧社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研究表明,未来智慧社区的发展应重点关注信息安全、人本导向设计、智慧养老服务、可持续及韧性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五大关键领域。
2025, 25(10):266-276.
摘要: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共同选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章借鉴脱钩模型,构建了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06—2020年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碳排放、碳生产率、地区生产总值,测度了各省份碳生产率贡献率、碳排放贡献率,并对其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及区域差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从总体角度看,2006—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整体趋势是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从区域角度看,碳排放贡献率最高的是西部地区,碳生产率贡献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区域之间低碳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低碳发展趋势看,截至2020年经济发展方式为低碳型的11个省份是湖南、浙江、广东、甘肃、北京、河北、河南、湖北、重庆、云南、青海。研究发现,各地区应制定因地制宜的低碳经济政策;重视联防联控和区域合作,稳中有进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2025, 25(10):277-283.
摘要:基于四川省1 457份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对农户技术性施肥行为的影响,并分析绿色认知对农户生产改善意愿及其对技术性施肥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渠道信任、社会责任意识、绿色农业技术认知对生产行为改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社会网络、环境污染认知、绿色农业技术认知、生产行为改善意愿对技术性施肥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生产行为改善意愿对技术性施肥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提高农户渠道信任度,拓展农户社会网络,增加信息获取质量和数量,多维度提高农户社会资本,强化绿色认知及技术性生产行为意愿,促进农户技术性施肥行为采纳。
2025, 25(10):284-289.
摘要:人民币离岸市场不仅是中国大国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长期需求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需要。然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面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下滑、离岸市场流动性不足、外部地缘政治风险高企等障碍。针对以上问题,在全面审视人民币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份额、扩大以人民币国债为载体的回流规模、加强多边合作与对话机制等对策,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2025, 25(10):290-295.
摘要:要实现产教融合,必须首先解决与谁合作,从哪里开始合作的问题。为此,提出基于单项最优原则选择合作对象和耦合点的方法。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合作对象和耦合点选择模型的总体方案;分别建立高校和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定性指标进行打分,根据标准分原理对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最后通过具体实例,详细说明了选择合作对象和耦合点的具体实施步骤。研究成果可为产教融合合作对象和耦合点的选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
2025, 25(10):296-301.
摘要: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尤为显著。基于201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企业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企业社会责任在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2025, 25(10):302-306.
摘要:新个体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层出不穷,对以平台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责任治理逻辑提出质疑。为此,首先探讨了新个体经济履责的现实逻辑,即新个体经济具有的社会属性、所有权性质、持续发展需求迫使其成为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但新个体经济履责实践中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履责主体模糊,履责监管困难等现实问题。基于此,建构了新个体经济社会责任内容框架:履责主体是新个体经济经营者,履责对象包括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履责内容分为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行业责任、慈善责任和公益责任六类,并按照履责程度分为强制类社会责任、必要类社会责任和期望类社会责任。根据不同类型社会责任特征,采用分类治理模式,即强制类社会责任采取政府主导治理模式,必要类社会责任采取经营者主导治理模式,期望类社会责任采取平台主导治理模式。
2025, 25(10):307-312.
摘要:数据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发展重要手段。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分析该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对共同富裕进程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进一步通过机制分析得到该政策在西部地区和大规模城市对共同富裕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劳动生产率在其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2025, 25(10):313-318.
摘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同时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金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正;绿色金融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起部分中介作用,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提出扩充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利用绿色金融空间外溢性特征,强化省域合作与加强绿色研发投入与专利保护等建议
2025, 25(10):319-324.
摘要:基于趋避模型,以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疏离感为中介变量,趋近倾向和回避倾向为调节变量,构建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员工工作拖延行为的理论模型。对281份员工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与趋近倾向正向交互影响自我效能感,并通过自我效能感减少工作拖延行为的产生;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与回避倾向正向交互影响工作疏离感,并通过工作疏离感促使工作拖延行为的产生。
2025, 25(10):325-332.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资产作为一种新兴的资产类别,正呈现指数级的增长态势。首先对数字资产的类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并深入分析了各类数字资产估值体系与运行机制,同时还审视了当前数字资产领域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探讨了监管层面的应对举措。通过深入细致的梳理与分析,旨在为数字资产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2025, 25(10):333-341.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文从企业层面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新质生产力,通过采用文本-资产分析法,实现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量化测度,并基于生产力三要素理论构建了企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来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数字化转型的新质生产力促进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加深了对微观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和理解,并为在微观企业层面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2025, 25(10):342-349.
摘要: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落实,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中国2005—2021年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来抑制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但由于试点省份所处区域及污染程度不同,导致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湖北省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基于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025, 25(10):350-358.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升,市场型环境规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2008—2022年中国3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人才集聚、公众环保意识和政府科技投入在促进绿色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对华东、华中及非中心城市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加强碳交易市场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并强化区域协同管理、推动绿色低碳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 25(10):359-369.
摘要: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对完善创新体系的新要求,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呢?基于企业层面构建了刻画环境规制强度的指标,通过创新投资的中介作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及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能显著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数量,但是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企业研发投入和政府补助在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之间分别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环境规制更能影响中部地区、外资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绿色创新数量,在东部地区、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对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2025, 25(10):370-377.
摘要:从员工个体视角,依据资源保存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探讨员工绿色行为、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幸福感的关系。通过对收集到的196份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来验证假设。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绿色行为和工作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自我效能感在员工绿色行为和工作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互动公平在机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员工绿色行为的后效变量研究,拓宽了员工绿色行为影响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机制研究,也为企业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kejihechanye@kjhcy.org
版权所有:科技和产业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