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5(07):1-8.
摘要:投资网络研究对于促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5—2022年企业对外投资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整体和不同行业投资网络的节点、格局及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投资联系矩阵,采用SLM(空间滞后模型),探究投资网络的外部性。结果表明:投资网络节点权力极化明显,成都、重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制造业和金融业投资网络权力分别呈现环状和零散分布;投资网络格局向多核均衡演变,制造业网络格局发育较成熟;投资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城市核心度差异逐渐减小;投资网络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外部性,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制造业投资网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强;消费市场和政府政策是推动当地和联系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025, 25(07):9-18.
摘要:注采优化是闭环油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寻找最优的注采参数方案来充分开发油藏潜力,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搜索最优方案过程中,数值模拟器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时间成本,快速确定最优方案难度大但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优化的时间步数、生产井和注水井控制方式、储层响应以及成本和利润参数等构建水驱油藏注采优化目标函数;根据代理模型采样准则,对代理模型替代数值模拟器参与注采优化的方法进行研究;为解决代理模型缺乏物理意义、寻优过程中难以做到与数值模拟器相同精度的问题,建立集成代理模型关系式。在三通道、Egg两个油藏概念模型上的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集成代理模型优化方法能够在测试的两个概念模型上较常规优化方法经济效益分别提高4.81%、4.75%。为了验证所提方法在实际油田现场管理场景的应用效果,以布鲁日油田为例开展测试。提出的集成代理模型优化方法较常规优化方法经济效益可提高2.45%,可以在解决大规模油藏注采优化问题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王尧,苑习之,张鹏,程晓伟,张孝卫,张春升,邓晗,徐进成,张纪双,孟召兰,邢洪宪,王丙刚
2025, 25(07):19-25.
摘要:疏松砂岩油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随着地层压力衰减及含水率上升等因素存在出砂现象,这对油田采收率及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躺井停产。以巴彦油田兴华X区块主力储层临河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出砂预测经典模型,并利用TAW-1000岩石力学试验专用设备和防砂筛管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开展针对目标储层的出砂趋势分析及防砂参数优化试验。基于模型分析和试验评价,预测巴彦油田区块开发初期储层的出砂概率,明晰储层岩石强度随饱水率变化的规律,优化确定适合目标储层的防砂工艺及筛管精度参数,为目标油田X区块开发所采取的控砂工艺措施及介入时机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
2025, 25(07):26-30.
摘要:为提高安防监控结果的可靠性,实现对楼宇的智能监控,基于传感数据融合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特征匹配,开展楼宇安防智能监控方法的设计研究。安装摄像头、红外探测器、震动等传感器,采集楼宇安防数据,引进加权平均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融合与点云数据压缩;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提取关键点(特征点)和对应的描述符,设计基于SIFT特征匹配的楼宇安防监控图像自动拼接;在拼接后的视频帧中,使用帧间差分法识别运动目标,设定阈值以区分前景(运动目标)和背景,实现视频运动目标的跟踪与智能监控。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可以精准识别到监控界面中出现的所有人物,满足楼宇安防智能监控需求。
2025, 25(07):31-35.
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业智能机器人柔性分拣系统,专注于识别并分拣遥控器塑料外壳样品。系统采用康耐视(CMOS)相机和适配镜头,结合白光条形光源,确保高精度图像捕捉。通过相机标定和手眼标定,实现了机器人对工件位置的精准定位。该系统通过优化硬件和手眼标定提升了稳定性和灵活性。其适用于电子、食品等行业,能显著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具有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灵活性。
2025, 25(07):36-42.
摘要:传统城市照明巡检方式存在诸多不足,无人机的巡检解决方案在电力、水利、城市监测领域投入使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城市照明领域的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进行研究,引入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道路路面照度采集、基于视觉识别的市政基础设施病害监测技术等实现对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的高效精准巡检。在数据处理阶段,通过训练好的YOLOv5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结合自适应锚框计算、Mosaic数据增强等技术,进行故障检测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检测城市照明中的多类缺陷,并与传统巡检方法形成互补,精准检测城市照明设施的各种潜在故障问题,为后续维修提供数据支持。该系统为未来城市照明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2025, 25(07):43-49.
摘要: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肿瘤医院采用高落差整体式主裙楼筏板基础,为确保施工安全应对该基础的沉降差进行控制和分析。利用Midas GTS/NX有限元软件建立基坑荷载结构模型,分析上部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变化对基础沉降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上部结构荷载的增加,整体式筏板基础在高落差连接处的沉降连续未发生突变;主裙楼筏板基础沉降量随着楼层荷载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采用整体式筏板基础能够有效控制高落差基础沉降差。
2025, 25(07):50-57.
摘要:针对兰州市地标性建筑影响力进行相关分析与探讨,目的在于研究地标性建筑影响力与其交通属性以及景观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城市活力作为地标性建筑影响力指标,以交通可达性代表地标性建筑交通属性,以人口热力数据代表地标性建筑景观吸引力,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地标性建筑影响力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地标性建筑交通属性和景观属性都与地标性建筑影响力呈现正向相关。交通可达性与景观吸引力对于地标性建筑的影响力的促进作用大小取决于地标性建筑所处区位的道路交通水平。当可达性较差时,交通可达性对于地标性建筑的影响力的促进作用大于地标性建筑本身的景观吸引力;而当交通便利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交通可达性对于地标性建筑影响力的促进作用就会下降。提升地标性建筑交通可达性和景观吸引力均可以提升地标性建筑周边的城市活力,进而提高地标性建筑的影响力。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议。
2025, 25(07):58-62.
摘要:为研究考虑温度作用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徐变效应,以1-128m钢管混凝土拱桥为实例,建立有限元三维计算模型,按照张戎令提出的含钢率、核心混凝土强度、温度三者共同作用下钢管混凝土的徐变模型开展徐变对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长期变形和内力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拱肋徐变会导致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拱肋和系梁产生下挠变形,拱肋发生应力重分布,致使拱肋钢管应力不断增大,核心混凝土应力不断减小;考虑温度作用下拱肋徐变引起的拱肋、系梁下挠和拱肋应力重分布大于不考虑温度作用下拱肋徐变影响值。因此,在桥梁设计、施工监控以及后期使用阶段应考虑温度对徐变的影响,以便能合理预测运营阶段长期徐变变形和应力重分布。
2025, 25(07):63-68.
摘要:掌握隧道噪声分布与特征是开展噪声控制及防治的前提。依托天巴拾贰坡施工隧道现场,通过现场实测探究双线隧道重点区域噪声特征及规律,引入噪声评价数和离散小波变换,揭示主要噪声源能量分布特征,并进行噪声危害分级。结果表明:喷浆噪声与风机噪声在频谱上具有相似性,表现为离散噪声;隧道内噪声治理难的根源问题为不同噪声能量分布规律不同,风机、喷浆类噪声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大,钻孔噪声表现为先减小再增大;职业伤害分级为钻孔>喷浆>通风机。
2025, 25(07):69-74.
摘要:为实现功能耐火制品的增强和增韧,在铝碳耐火材料中通过结合剂直接分散这种新的方式引入碳纤维作为增强体,研究添加不同含量的短切碳纤维对铝碳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试样在高温处理后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常温抗折强度、耐压强度、抗热震性及高温抗折强度等指标的变化,分析不同热处理温度下试样的物相和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在1 100 ℃热处理温度下,添加碳纤维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耐压强度、残余抗折强度及高温抗折强度与未添加碳纤维材料相比均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以碳纤维添加含量为0.1 %时性能最优。含碳纤维试样经1 500 ℃热处理后,经扫描电镜观察生成了发育良好的碳化硅晶须,并将基体与碳纤维间桥接起来。这表明适量的碳纤维加入量,在碳纤维和碳化硅晶须的双重增强作用下,可使试样获得优异的高温服役性能。
2025, 25(07):75-81.
摘要:地下连续墙在高层建筑地下室、地铁车站等工程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有很大优势,但对于上软下硬地层、地下水位高的复杂地质条件和支护入岩率高、邻近建筑物和地铁运营范围内的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地下连续墙施工,存在易塌孔、成槽效率低、施工成本高的问题。为此,对基坑桩墙一体化支护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以墙下灌注桩替代嵌入微风化岩层这部分深度地连墙,减小硬岩成槽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降低临近建筑及地铁运营的安全风险。
2025, 25(07):82-87.
摘要:面对农村日益增长的物流配送需求,优化农村物流末端配送模式、降低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服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送货车辆与无人机并行配送模式,考虑农村地区物流配送特点,以总配送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构建考虑农村地区特征的车辆与无人机并行配送模型。采用改进的蚁群算法进行求解,通过Solomon算例验证算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货运车辆与无人机并行配送与传统货车无人机单独配送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025, 25(07):88-93.
摘要:考虑无砟铁路路基沉降可能诱发轨道支承层与基层产生分离问题,提出下穿隧道盾构施工诱发无砟铁路轨道变形的计算方法。将无砟铁路道床板和支承层简化为叠合梁,并忽略扣件对叠合梁变形的影响,提出盾构下穿诱发无砟铁路叠合梁变形的简化方程。接着,将叠合梁分为脱空区和接地段,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求出盾构下穿诱发无砟铁路叠合梁变形解析解。然后,将钢轨视为通过线性弹簧联系在叠合梁上的Euler梁,推导出叠合梁变形引起钢轨变形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既有文献数值模拟和理论解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提出的盾构下穿引起无砟铁路轨道变形简化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对盾构下穿引起无砟铁路轨道变形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包括隧道施工引起周围地层损失率、叠合梁抗弯刚度、扣件刚度和轨道抗弯刚度。研究表明,忽略无砟铁路支承层局部脱空效应,将导致盾构下穿引起钢轨变形计算结果偏大;减小隧道施工引起周围地层损失率、加固叠合梁和加固钢轨均能控制钢轨变形,但加固扣件刚度却增大轨道变形不平顺度。
2025, 25(07):94-100.
摘要:隧道施工通风能够有效排除有害气体和粉尘,保障施工环境安全。以野河山特长公路隧道为例,计算斜井及斜井转正洞多工作面施工需风量,选择适配风机型号,按照斜井与正洞施工进度对隧道施工通风进行分阶段设计。将分离式隧道一段作为通风巷道,采用“巷道+压入式”通风方式缩短风管供风长度。利用FLUENT软件建立多工作面施工通风三维数值模型,深入研究隧道内CO(一氧化碳)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O以“气团”的形式从掌子面附近向洞口迁移,迁移速度与隧道内通风风速正相关;斜井交差处CO高浓度区随风速比的逐渐变大向右侧(低速区)偏移,且最大浓度逐渐减小;风速比对左洞CO浓度变化无明显影响。
2025, 25(07):101-109.
摘要:从低碳视角出发,基于2003—2021年省级研究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U”型特征,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则表现为“N”型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多样化集聚中不存在中介作用;东、中、西3大地区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而中部地区则在多样化集聚方面更为突出。研究表明,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加速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强调发展特色与增长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精准施策,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模型,对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指引。
2025, 25(07):110-115.
摘要: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并将极大促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入研究RCEP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运用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广西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RCEP推动下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广西应充分利用RCEP的政策红利,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数字技术,延伸产业链条,突出绿色发展,改造传统产业,进而实现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优化区域布局。构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2025, 25(07):116-122.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消费扩大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CHFS(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家庭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中国家庭和西部地区家庭的消费水平,同时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家庭收入和地区数字化程度的中介机制实现对家庭消费的助力作用。为使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实现消费扩大升级,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改善家庭的消费和金融消费观念。
2025, 25(07):123-127.
摘要:采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权-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测算农业低碳发展水平,将财政支农表示为财政支农力度,来说明财政支农对农业低碳发展的影响,探讨农村人力资本在这两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农对农业低碳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农村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北方地区财政支农的影响大于南方地区。
2025, 25(07):128-136.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索氢能产业在不同时间节点上技术、产品、市场和政策措施的可行性,构建基于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氢能产业发展分析框架。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通过专利检索分析产业现状。从产业环境、主要产品、关键技术等对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描绘。结合昌平“能源谷”建设实践,系统地提出应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技术攻关、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加快构建氢能供应体系和以绿氢为核心的“氢工业”全产业链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强化国际合作等建议。
2025, 25(07):137-144.
摘要:在旅游兴疆政策背景下,文旅融合不仅促进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以喀什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喀什地区2017—2023年的面板数据,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分析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运用熵值法构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文旅融合度的提高能够有效推动喀什地区经济的发展;塔什库尔干县、岳湖普县在资源分配、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就区域差异来看,塔什库尔干县的文旅融合度对其经济的影响效果相较于岳湖普县更为明显。
2025, 25(07):145-152.
摘要:利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显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社会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影响着电商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预测显示未来中国电子商务仍将持续增长,但是短时间内现有的东、中、西梯度分布格局不会改变。
2025, 25(07):153-165.
摘要:为贴合马鞍山地方实际情况,推动城市更新及完整社区建设,采用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法,以马鞍山市中心城区103个社区(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可视化分析,揭示现状社区的4项功能分类(生活型、生产型、混合型、演替型)及5项特征(空间分布、建设时序、空间肌理、人口年龄、设施布局)。研究发现功能分类与其中4项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在空间区位上呈现聚拢效应。结合现状社区的功能分类与特征,总结了8种建设引导类型,并建议市级完整社区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建设引导类型下社区的人群需求和建设重点。
2025, 25(07):166-170.
摘要:选取2012—2022年湖南省14个市州的面板数据,构建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社会保障对共同富裕的机制及效应。研究发现:社会保障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社会保障对富裕度层面的促进作用最大,社会保障水平每增加1%,富裕度提升31.2%,共同度提升6.3%,可持续度增加0.4%;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最为明显;社会保障通过就业效应间接促进共同富裕,中介作用占比为6.3%。
2025, 25(07):171-178.
摘要:基于广东省佛山市进城农民工的300份调研问卷数据,采用AF(Alkire-Foster)法研究农民工多维贫困特征,从空间异质性和群体异质性视角阐释进城农民工多维贫困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居住在城中村的农民工在生活质量和工作状况维度上贫困发生率低于城乡结合和城郊区域,城郊区农民工多维贫困最为严重;在群体异质性方面,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的体力工人和普通工人在收入与资产、教育与技能、生活质量和工作状况维度上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职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各维度贫困发生率随学历提高而逐渐降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强度最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治理政策启示。
2025, 25(07):179-183.
摘要:基于超效率NSBM(网络的基于松弛值测算模型),构建体现工业经济、生态效益、社会福利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指标体系,测算2010—2021年柴达木盆地工业绿色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效率并未实现DEA(数据包络分析)有效,且实现DEA有效的年份均为弱DEA有效;“十三五”规划阶段环境经济效率与环境福利效率具备一致性;工业绿色发展模式主要为“高-高”“低-低”型,发展不均衡、不稳定。
2025, 25(07):184-189.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全面深化,国际陆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结合中国国际陆港发展现状以及石家庄国际陆港发展概述,针对石家庄国际陆港面临的国际化运营短板较为明显、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有待增强等挑战,提出优化国际陆港物流产品、基于区位特色打造产业集聚区等发展对策,以期促进石家庄国际陆港高质量发展,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 25(07):190-196.
摘要:作为红色文化和旅游大省,辽宁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为目标,深入挖掘并开发一系列红色文化数字资源。随着数“智”时代新媒体技术不断升级,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相关理论、策略及发展方向亟待更新,辽宁红色文化数字资源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媒介可供性理论为依据,探讨在数“智”时代下“新”媒介可供性理论的新定义。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3个维度,分析辽宁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内容、用户数字交往与资源应用传播3个环节的传播现状,并根据痛点问题提出数字资源内容“智”能生产、用户数字交往“智”能社交、资源应用传播“智”能移动的实践框架与发展路径,从而探索当代“智”化传播环境下文化数字资源的传播“新”策略。
2025, 25(07):197-202.
摘要:以赛轮集团为研究对象,探究化工企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实践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首先利用案例分析法,依次介绍化工行业状况和赛轮集团概况;然后从赛轮集团的ESG实践情况出发,具体分析其ESG实践的表现。最后采用对比分析法和熵权法,对ESG影响下赛轮集团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做出总结。研究发现,以赛轮集团为例的化工企业能够在保证企业价值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并以ESG实践促进企业价值的实现。根据结论,对化工企业成本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2025, 25(07):203-210.
摘要:以2016—2022年中国A股旅游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旅游上市公司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上市公司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ESG表现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来实现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相比于非旅游景区组,景区组改善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效益更小;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2025, 25(07):211-219.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使数据成有价值资产,全面客观评估数据资产价值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互联网企业为对象,比较数据资产评估方法后,选取多期超额收益模型评估其数据资产价值。因传统模型有贡献额不清晰、收益期难确定等不足,引入 ANP(网络分析法) 二次割差细分收益贡献额,用皮尔曲线确定收益期,提出改进多期超额收益法的互联网企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该改进模型能有效解决评估不准确问题,可为互联网企业资产价值评估提供方法支持。
2025, 25(07):220-224.
摘要:企业韧性是企业应对外部危机的重要能力之一,现下国内外整体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如何提升企业韧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已然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以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轻资产运营模式对企业韧性的影响,以及产权性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轻资产运营模式正向影响企业韧性,产权性质会减弱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025, 25(07):225-231.
摘要:以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构成的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统一零售定价策略下,针对制造商的3种渠道策略,研究渠道需求转移和制造商承担社会责任对制造商渠道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造商承担的社会责任水平和渠道需求转移系数较低时,其同时开辟零售和直销渠道是最优选择;当制造商承担的社会责任水平与渠道需求转移系数较高时,制造商通过仅保留直销渠道使得自身整体收益达到最佳水平。
2025, 25(07):232-240.
摘要:推进产业生态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扎根理论透析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结构,深入探究产业成熟生态结构体系。构建“资源环境-生态文化-应用执行-管理控制”4维度产业生态结构框架;界定了装配式建筑产业成熟生态的内涵;综合刻画了装配式建筑产业成熟生态结构体系;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建立产业生态模型,并提供优化策略,验证体系的准确性。围绕装配式建筑产业如何通过生态化转型更大程度上实现各方面效益提供参考。
2025, 25(07):241-245.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以京津冀地区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为例,构建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政策PMC(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为合格,在对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距离优秀还有一定差距。最后,提出京津冀地区数字技术技能人才政策的优化建议。
2025, 25(07):246-254.
摘要:性别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有效缓解性别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解决途径。通过构建测度各省份数字经济的指标体系,结合2015—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缓解性别收入差距。从不同年龄段群体和技能差异方面看,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个人收入,也能够缓解性别收入差距。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中高收入女性收入的提高要显著高于男性。歧视依然是导致性别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建议扩宽女性灵活就业渠道、加强女性权益的保护、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加强女性数字资源的培训,从而提高女性收入,缩小性别收入差距。
2025, 25(07):255-260.
摘要:利用2005—2020年中国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4个伙伴国的OFDI(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RCEP国家营商环境便利化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RCEP国家营商环境便利化有助于促进中国OFDI增长,但各分项指标影响不同;RCEP东盟国家营商环境便利化对中国OFDI有促进作用,而RCEP非东盟国家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基于投资动机不同,RCEP国家营商环境便利化对中国OFDI的影响也不同。随着RCEP深入实施,各国营商环境将不断优化,中国对RCEP伙伴国的直接投资水平将持续上升。
2025, 25(07):261-265.
摘要:专利申请前评估是提升专利质量、形成高价值专利、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调研国内高校专利申请前评估现状,分析国内高校专利申请前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做高价值专利为导向,以客观性要素为评价指标,同时兼顾学校机构和人员配置、经费投入、发明主体差异化申请目的的分类、分级专利申请前评估模式。由于针对不同发明主体所采用的评估级别不同,较传统评估可以有效减少人员和资金投入。
2025, 25(07):266-272.
摘要:高校是地方经济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分析高校专利质量与转化的现状,对于提升地方高校专利质量与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阳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incoPat形成安阳7所高校的全部专利数据库,结合安阳高校的专利政策和规章制度,分析安阳高校专利质量与转化现状。研究发现,安阳高校专利质量不高,有效专利实施率极低,专利转化情况不佳,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在体制、运行、合作、实施方面存在障碍。建议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2025, 25(07):273-278.
摘要:为了更好地掌握运输类飞机及其推进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发展路径,利用第一性原理分析方法,基于布雷盖航程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输类飞机的创新发展主要是围绕飞机气动性能提升、重量性能提升和推进性能提升3个维度进行,且飞机技术的创新发展一方面依赖于航空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则会受发展环境等的影响;动力则仍然以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为主要构型,混电等新概念发动机的使用则主要取决于电池等技术的突破。
2025, 25(07):279-286.
摘要: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系统把握学术界关于青年人才研究的发展趋势,梳理青年人才研究前沿热点,为人才强国战略研究提供借鉴。借助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中国知网已收录的有关“青年人才”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论文319篇,从发文量、作者合作网络、研究主题、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将现有研究成果可视化,同时提出青年人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深入推进的路向。分析显示,当前青年人才研究的热点聚焦在青年科技人才、青年人才政策、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未来青年人才研究需要结合国家发展需要,结合时代主题,结合青年人自身特点,做更深入具体的研究。
2025, 25(07):287-292.
摘要: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政策试点的文献进行梳理,利用Cite Space软件将其绘制成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政策试点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政策试点研究发文量不断呈上升趋势,国内学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政策试点的发生过程、政策试点中的央地关系、政策试点的知识生产、政策试点中的创新扩散等内容。基于此,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未来政策试点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 25(07):293-301.
摘要:为优化专利服务,深入剖析全球工程机械专利的现状与趋势,揭示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关联。利用incoPat专利数据库,检索全球1914年至今公开的工程机械领域专利数据,对检索结果进行去噪、清洗等处理后,从申请趋势、地区市场布局、技术流向、专利同族数及其技术价值和外国来华申请专利势态等方面,分析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专利信息。研究发现:全球工程机械专利申请量稳步上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推动全球工程机械技术突破;中日两国优势明显,日本在简单同族专利上领先;各国工程机械领先企业实现专利多元化布局。中国未来需加强高端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助推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和长足发展。
2025, 25(07):302-310.
摘要:选择山西省阳泉市,设置路网密度、道路服务指数和交通可达性3个评价指标,运用ArcGIS 10.8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运用道路缓冲分析法与旅游资源丰富度指数,评价阳泉市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与未来实现可能性,并分析阳泉市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研究发现:阳泉市各县域交通可达性具有较大差异,城区和矿区交通可达性较高,郊区和平定县一般,盂县交通可达性较差;阳泉市内A级以上旅游景点分布具有随地形分布的特点,郊区、盂县、平定县景点分布较为均衡,交通可进入性较强。基于研究发现提出针对性建议:将大压力低等级道路升级为国道或省道,加强道路运输能力,扩大道路服务范围;根据不同区县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建设,对宜旅游的平定县区进行景观保护与开发,对交通门户盂县进行道路扩展与建设,加快与京津冀、雄安新区的接轨;多元刺激内需,改善经济结构,将良好的经济增长回馈至环境,形成正向循环;抓住时代机遇,发挥阳泉市的巨大潜力,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2025, 25(07):311-317.
摘要:选取昙华寺公园作为案例区,进行照片和声音的采集,运用影像语义分割识别各要素占比。然后,根据声音的显著性和普遍性选择鸟鸣声、水流声、风声、交流声,使用Adobe Premierepro将声音和图片进行剪辑,进行问卷的填写,测算出不同声音的恢复值。之后进行景观要素和声音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鸟鸣声与乔灌木覆盖率、植物种类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水流声与水体质量、水景覆盖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交流声与景观小品丰富度呈负相关的结论。基于此,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环境的提升策略。
2025, 25(07):318-325.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CiteSpace软件,以CN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收录的2015年1月至2024年9月的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重点分析发文量、期刊分布、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研究热点等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3大热点主题为城乡融合、城乡关系以及数字经济;2015—2017年为起步阶段,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问题;2018—201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问题;2020—2024年为巩固深化阶段,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以及为城乡融合发展助力的新路径、新方法。未来应立足于丰富多学科交叉视角、评价指标的创新和应用、以数字创新为驱动以及以政策为导向4个方面,更好地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2025, 25(07):326-335.
摘要:动力机制是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方向、核心和重点。基于推拉理论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力机制分析框架,揭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受到推力、拉力、阻力3种力量共同作用。基于2013—2021年全球40个国家数据,创新地从人口视角下重点探讨人口发展对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全球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呈“西强东弱”态势,集中分布在北美和欧洲国家,但东部国家开始崛起,呈现“东升西降”趋势;人口规模会显著正向影响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人口规模会显著正向影响高收入国家的人才中心建设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创新高地建设;人口规模对高收入国家的世界创新高地建设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最后,提出发挥人口数量优势、提高整体人才质量、汇聚国际顶尖人才以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建议,助推中国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2025, 25(07):336-342.
摘要:随着中国碳减排的深入推进,化工行业的碳排放逐步呈现下降趋势。然而,该行业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依然面临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挑战。为此,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碳排放模型,对2010—2021年化工行业子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拟合分析,探讨人均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水平等多重因素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碳排放压力增加,但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碳排放可得到抑制。
2025, 25(07):343-354.
摘要:利用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通过多渠道显著提升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地区产业集聚度的提升对这一过程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数字经济还通过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空间距离与国民收入差距、政策效应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在利用空间溢出效应测试工具变量外生性时发现,各省数字经济水平对其周边省份无显著溢出效应。
2025, 25(07):355-363.
摘要: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作为多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多从主体单一属性层面剖析相关问题,较少从主体间的多重属性即多维邻近性视角探究价值共创的前因机制。为此,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研究,探究多维邻近性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影响,并分析知识搜索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多维邻近性正向影响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知识搜索在此过程发挥中介作用。
2025, 25(07):364-372.
摘要: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省级科技金融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就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显著推动作用,并且教育水平、信息化水平在其中起到促进作用;科技金融通过提高外商投资额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地区、产业结构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异质性。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kejihechanye@kjhcy.org
版权所有:科技和产业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