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4(17):1-6.
摘要:基于2008—2018年中国105个环保重点城市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讨环境规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特定情境下有效,经济激励型规制持续有效且能显著减少空气污染,自愿型规制在2018年显著影响空气质量。此外,经济激励型与自愿型规制的交互作用对改善空气质量越来越重要。建议加强经济激励措施,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并制定适应地区特性的环境政策,以促进环境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2024, 24(17):7-13.
摘要:基于协调发展视角,构建乡村振兴系统与区域物流系统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20年乡村振兴系统与区域物流系统综合水平、时空耦合关系进行探究,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各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乡村振兴系统与区域物流系统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两者综合指数整体上均不高,并呈现出物流滞后型发展;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东部>中部>西部、 “沿海高,内陆低”特征。由障碍度模型可知,物流发展规模对区域物流发展影响最大,乡村振兴受生态宜居和乡村文明的影响最大。
2024, 24(17):14-20.
摘要:集中带量采购作为医保战略性购买政策的关键一环,其对医药行业的深远影响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以中成药医保集采“公告日”事件作为研究事件,利用A股市场股价数据检验集中采购政策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采购规则和中标结果等集采关键信息具有对资本市场信息冲击效力,进而引发政策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采购规则公布呈现利空效应,中成药集采对其他细分行业产生了行业间传染性溢出效应,但持续时间有限,中标结果呈现利多效应,中标公司对未中标公司产生了行业内传染性溢出效应,但未中标公司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波动。
2024, 24(17):21-27.
摘要:创新资源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人才、项目、资金、平台等创新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的典型经验,结合先进省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对优势省份在创新资源集聚进行差异性分析。结合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对平台、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加快构建以创新链为发展路径的资源集聚模式和建议,为激发创新要素内在活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决策支撑。
2024, 24(17):28-34.
摘要:以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优劣解距离法)评价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纵向对比2012—2022 年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2012—2022年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融合水平会受到各种因素冲击从而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总体来看,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之间的优质融合水平较小,相互依赖程度有待提高。由此,从企业、标准化组织和政府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和标准化高质量协同发展。
2024, 24(17):35-41.
摘要:中国是欧盟可再生能源产品的重要来源地。分析中国对欧盟出口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趋势以及贸易竞争力和互补性,利用引力模型研究出口的影响因素和贸易潜力。结果表明,中国对意大利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德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玻璃镜等太阳能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可再生能源产品。欧盟国家可再生能源供给量显著促进中国出口,中国与欧盟可再生能源产品贸易增长空间有限,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
2024, 24(17):42-46.
摘要: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涉及领域广泛、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庞大,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2年辽宁省汽车行业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降维提取出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创新效应3个公共因子,将其与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创新效应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影响相对较小。
2024, 24(17):47-54.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绿色金融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基于2009—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一步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显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在中介效应上,绿色金融通过抑制碳排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门槛效应上,绿色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跨越某一门槛值时,绿色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影响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趋势。
2024, 24(17):55-62.
摘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在要求。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应当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锚定方向,在发展中做大做优做强民营经济,同时还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4, 24(17):63-68.
摘要:绿色创新作为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结合点,已成为全国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绿色创新效率测度评价,结合Dagum基尼系数对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差异分析,最后使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的绿色创新效率逐渐提高,但总的基尼系数呈现“W”型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竞争强度、对外开发水平和政府扶持力度均可显著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根据研究结果,为提升绿色创新效率、缩小地区差异性提出对策建议。
2024, 24(17):69-74.
摘要:基于2013—2022年新疆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和农民增收的耦合关系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新疆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具有耦合关系,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从拮抗耦合进入高水平耦合,并从失调阶段过渡到协调阶段,明显呈现向好的发展趋势。根据新疆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的研究结论及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为推动农村电商与农民增收发展提供参考。
2024, 24(17):75-83.
摘要: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质量,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以2017—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实证研究内部控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审计质量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高质量发展程度愈高,同时,审计质量越高,越能提升内部控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异质性的研究表明,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实体企业、东部地区以及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中,较好的内部控制质量更能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企业要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严格把控内部控制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谨慎选择审计机构,提高审计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4, 24(17):84-89.
摘要:选取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检验高管薪酬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探究真实盈余管理在其中是否发挥中介作用,根据产权性质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同时真实盈余管理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显著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国有企业中并不显著。基于此,从“奖”与“惩”两方面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2024, 24(17):90-95.
摘要:全域兴趣电商体系是电子商务的重大创新。基于2021—2023年抖音电商的全域兴趣电商发展桌面研究,分析电商经营方法。研究发现:2021—2023年抖音电商在销售推荐上净推荐值较低;在销售过程中电商与营销协同较差;在销售结果上经营效率有待提升。基于此,提出在销售推荐上发展可持续人群、在销售过程中供给优价好物、在销售结果上以内容为中心开展全场域建设的建议。通过综合分析抖音电商全域兴趣电商新模式的优劣,为进一步完善全域兴趣电商体系的经营方法提供了启示,从而实现抖音电商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电商平台发展提供样本。
2024, 24(17):96-101.
摘要: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包含项目事前评估、事中监测和后评价的流程和内容。通过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总结项目事前评估、事中监测与评价、后评价目前在国内应用中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了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体系。以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为例,采用逻辑框架法、项目绩效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等一级评价方法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可为各行业的政府投资项目建立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2024, 24(17):102-108.
摘要: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建设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一招。为此,通过对科技创新与营商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行剖析,分析西安市科技创新与营商环境的现状,厘清西安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加强创新驱动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相互结合、促进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从而利用数字技术等新科技能力,能够促进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相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造新需求,进而有效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2024, 24(17):109-114.
摘要:为探析农村生活题材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出圈的关键指标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抖音平台上农村生活题材短视频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关键指标的因子分析,揭示农村生活题材短视频出圈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研究发现,农村生活题材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获得广泛关注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其中,内容的真实性、情感共鸣、创作者的影响力等因素对视频出圈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平台推荐、用户互动等因素也对视频的火爆程度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农村生活题材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提供重要启示,为短视频内容创作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4, 24(17):115-122.
摘要:为了探究农地流转价格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挖掘减排潜力,促进低碳种植业发展,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农地流转价格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探求其区域异质性及其减排机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价格以“U”型非线性方式影响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在农地流转价格为408.45元/亩时出现拐点;区域异质性是农地流转价格对种植业碳排放影响的区域特性,“U”型地区主要体现在东部和西部;农地经营规模在农地流转价格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农地经营规模与农地流转价格呈现倒“U”型关系。农地流转价格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有显著影响,实现种植业提质增绿应重视农地流转价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2024, 24(17):123-126.
摘要:城郊融合型乡村作为新型乡村类型,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一区域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定位模糊、产业结构单一化、规划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城郊融合型乡村合理的发展道路对于加速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探讨城郊融合型乡村的演变形成过程,通过分析城市化与乡村的关系,揭示城郊融合型乡村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辨析,以乡村振兴的视角对城郊融合型乡村进行再分类研究,构建产业丰富型乡村-资源丰富型乡村-资源匮乏型乡村的城郊融合型乡村类型体系。
2024, 24(17):127-135.
摘要:国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驱动对农业企业在绿色创新、社会责任承担、数字化转型及环境绩效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控制论和技术创新理论,选取2013—2022年69家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更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后,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对私营企业、高社会责任企业和高媒体关注度企业的环境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国有企业、低社会责任和低媒体关注度企业没有显著影响;从中介效应视角,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数字化转型两条路径来影响企业环境绩效,利用系统GMM(广义矩估计)模型增设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仍然成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应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推动环境绩效“增量提质”,推动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农业上市公司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龙头作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2024, 24(17):136-141.
摘要:以中部6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2021年的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重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计算两大系统的综合得分、耦合协调度、障碍因子,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部6省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024, 24(17):142-147.
摘要:包装绿色转型是家电制造业在绿色转型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构建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零部件包装绿色转型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包装绿色转型的演化稳定策略,并研究相关因素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供应商选择包装绿色转型的概率与供应商所承担的转型成本分担比例成反比,与供应商承担的损失分担比例成正比;制造商选择进行包装绿色转型的概率与承担的转型成本分担比例、损失分担比例均成反比;制造商与供应商选择进行包装绿色转型的概率与政府补贴激励成正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双方积极进行包装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2024, 24(17):148-154.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配电网工程建设需求不断增长,配电网工程的造价管控是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配电网工程造价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及建设规模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找到其中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管控,可以有效提升造价预测准确率。聚焦配电网架空线路工程造价,基于上海地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工具为上海地区配电网架空线路工程造价提供帮助。首先,基于工程结余率进行造价偏差分析;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配电网架空线路工程造价的众多影响因素中筛选出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电力工程相关单位更好地进行造价管控,减少偏差。
2024, 24(17):155-162.
摘要: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收集多个旅游网站游客评论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与重要性-表现分析(IPA)法对游客的评论文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客感官印象高度集中于自然景观、建筑景观、美食文化和文化表演,感官体验以视觉体验为主且大多数感官要素在游客的重要性程度较低,同时,不同游客群体在感官体验上也存在差异,因此政府与企业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认识游客感官体验的重要性。
2024, 24(17):163-168.
摘要: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银行业长久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39家在沪深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发现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了银行的资产质量水平,进而对银行财务绩效予以正向影响。此外,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经营范围异质性,全国性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显著提升银行的财务绩效,但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2024, 24(17):169-174.
摘要:采用时频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连通性方法,使用2017年1月4日至2023年3月6日的日度数据探讨铁矿石价格、国际航运与中国股票市场间的时变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国际航运是最强烈的溢出效应;中国股票市场是溢出效应的传导因素;铁矿石价格是主要的接收者。整个溢出效应是时变的,在危机时期溢出效应显著增强,在特殊时期溢出与接收关系会发生短暂的改变。
2024, 24(17):175-182.
摘要:绿色技术是引领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选取2011—2020年试点省份的高碳排放企业为样本,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探究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将时间跨度划为“十二五”与“十三五”规划期探讨政策变化是否影响创新策略。研究表明,两个时期共识别出7种组态路径,分为数字化驱动、资本灵活驱动及供应链配置驱动型。进一步研究表明,首席执行官(CEO)绿色经验贯彻始终,数字化对创新具有引领作用,尽管经历政策变化,两个规划期的路径相似,表明绿色创新需具备渐进性与一致性。
2024, 24(17):183-189.
摘要:老龄化是全球性人口发展大趋势。为释放生育潜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国2021年起实施“三孩”政策。以政策对象为切入点,利用扎根理论对目的性抽样的40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自下而上探索“三孩”政策执行遇冷的原因及其相应的执行路径。研究发现,执行遇冷实质上是生育群体内压与外压复合效果下的逆向选择。内在致因是目标群体的生育观由“数量”转向“质量”、女性生育风险高及家庭养育支撑不足;外在诱因是经济压力大、职场压力重、生育配套医疗教育不足。据此,建议通过引导生育转型、改善生育环境、加强政策保障等路径构建生育支持体系,提高“三孩”政策执行效果。
2024, 24(17):190-195.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数字平台为消除潜在竞争,针对初创企业发起的扼杀式并购,对传统经营者集中的规制带来新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此类并购在识别、评估与事后救济等方面均表现出滞后性。为此,首先引入交易额与特定平台通知义务完善申报标准;然后,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建立专门数字执法部门优化并购审查方式;最后,采用行为性救济措施,并辅助采取结构性救济,构建对扼杀式并购的长效监管。
2024, 24(17):196-203.
摘要: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这一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受到政策工具的正向调节,其中环境型政策工具影响最大,供给型政策工具次之,需求型政策工具则不显著;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与时间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高的区域以及“双一流”建设政策实施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
2024, 24(17):204-208.
摘要:为检测使用多年的机载吊舱复合材料天线罩性能是否满足继续使用要求,需对天线罩进行老化性能评估。通过敲击法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及相关实验室试验的方法,提出天线罩老化性能综合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表明,天线罩性能满足指标要求。同时结合用户后续天线罩使用情况,证明提出的天线罩老化性能综合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可信。
2024, 24(17):209-215.
摘要:为提高现有新能源规划模型设计合理性,优化模型求解算法,补充相关约束条件,针对风电、光伏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系统的出力特性和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建立风、光、储的数学模型。分析可再生能源接入配电网后,自身间歇性和波动性特点对配电网的综合影响。利用储能系统具有稳定振荡、负荷调峰、延缓设备改造等特点,提出合理配置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系统,提高配电网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的规划思路。综合考虑运行成本、碳排放量及网损指标等目标函数,通过改进粒子群算法确定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最优选址和容量。最后,应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在IEEE33节点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实际算例验证所提风光储协同规划方案的有效性。
2024, 24(17):216-221.
摘要:轻工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效率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以陕西省2012—2021年5个代表性轻工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行业平均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最高,企业规模的影响程度最低,且科技创新效率逐年提高。据此提出提升陕西轻工产业科技创新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4, 24(17):222-228.
摘要:地层由于土体颗粒结构疏松容易产生桩基成桩等质量问题,同时对桩基的承载性能也有较大影响。以自贡市富台家园项目为依托,针对现场两根试验桩开展桩基静载试验,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对地层中桩基承载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场两根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为陡降型,桩端与桩侧各自分担了部分荷载属于端承摩擦型桩。桩的极限承载力接近设计值,冗余量小,不利于结构安全,可以考虑固化地层或增加桩长。提出桩侧双折线模型和桩端双参数指数模型组成的桩基荷载-位移传递简化模型,采用MATLAB编程的迭代算法得到荷载-沉降曲线,发现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结果吻合度较高,表明此荷载-位移模型合理可行,可为类似地层的桩基承载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2024, 24(17):229-232.
摘要:以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西宁祥瑞街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吊杆力相等假定和膜张力假定,采用结构力学的方法,推导出梁拱组合体系在均布荷载作用下,拱肋分担荷载比、拱梁弯矩比、拱梁变形比表达式,以此揭示梁拱协作机理。采用四次抛物线对吊杆力进行拟合,通过对公式、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得出吊杆力修正系数,以此减小吊杆力相等假定带来的误差。同理,采用余弦荷载对吊杆力进行拟合,通过对吊杆力公式、膜张力公式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得出膜张力修正系数,以此减小膜张力假定带来的误差。最终结合吊杆力修正系数和膜张力修正系数,计算出主梁跨中挠度、拱肋跨中挠度以及吊杆力分担外荷载比例的修正系数分别为1.1、1.2、0.9,以此减小公式误差。
2024, 24(17):233-238.
摘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或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为研究该理念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作用和意义,基于该理念,在阐释该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国土空间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模式,并以洞庭湖区为例,从要素、系统、管理、文化4个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面制定生态修复策略和措施。
2024, 24(17):239-246.
摘要:引用改进动态阈值法和重心模型,分析江苏省城市动态扩张时空特征,得到江苏省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0—2021年,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实际符合,演变规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贴合,形成以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为中心的“放射状”集聚形态,不同城市、不同阶段扩张速度差异明显,发展重心逐渐由南向北推进,由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向均衡发展模式转变。
2024, 24(17):247-253.
摘要:为梳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动态,运用CiteSpace软件,以2000—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发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论文为样本,进行统计、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域的应用研究分为发展上升阶段、发展稳定阶段和波动减少阶段;研究热点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研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振兴研究4个方面展开。最后,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域提出展望。
2024, 24(17):254-260.
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难免要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博弈。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以及UIBE ADB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对世界主要经济体装备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全球价值链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日本、德国装备制造业总体竞争力水平远高于其他大国;美国在个别年份变动幅度较大;中国则一直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但相比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装备制造业细分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2024, 24(17):261-267.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将继续引领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助力培养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人才。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选取2012—2022年的文献,对两大数据库中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包括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并总结归纳出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作出展望,加速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和全球化视野。
2024, 24(17):268-277.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意识的提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碳标签对展会普通观众绿色意识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通过对36名招募者的脑电实验,分析带碳标签与不带碳标签的广告对观众碳标签认知度及绿色意识的影响。行为数据显示,带碳标签的广告显著提高了观众对碳标签的认知度,但对绿色意识的影响不显著。脑电数据分析表明,感知失去相较于感知获得在脑电P300成分上诱发了更正的波幅,而带碳标签的广告相较于不带碳标签的广告诱发了更负的FN400成分,但这些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研究表明,尽管碳标签能够有效提升观众的认知度,但其在促进绿色意识方面的作用有限,提示未来的环保宣传和广告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导,以激发公众的实际绿色行为。
2024, 24(17):278-286.
摘要:为解决矿区地表隐患监测问题,以塔山煤矿30507工作面为背景,提出一种快速监测和识别矿区地表隐患的方法。利用无人机搭载传感器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矿区地表三维实景模型,生成正射影像和空间点云。提出基于DeeplabV3+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裂隙识别方法,改进效果优于当前主流网络。提出基于三维空间点云的沉陷分析法,用密度噪声空间聚类算法去噪,通过基于KD Tree的K近邻算法和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点云表面重建技术进行沉陷分析,实现矿区地表数据监测。
2024, 24(17):287-291.
摘要:为提高飞行签派员非技术胜任力,以“签派资源管理”模块训练场景开发为研究对象,发现传统的“签派资源管理”模块存在不贴合运行实际、提升胜任力针对性不足、训练场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依据循证训练(EBT)理念,从训练数据驱动出发,以“成都/双流—北京/首都”临时航线为例,从签派放行、运行控制和飞行监控3个环节开发“签派资源管理”模块训练场景。建议从深入一线调研、融入行业热点和持续优化教案3个方面推进“签派资源管理”训练改革。
2024, 24(17):292-300.
摘要:为了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的韧性能力,通过综合权重法确定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权重,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反距离空间插值法确定关中平原城市群2010—2021年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时空的分异和演变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驱动力是韧性水平的主要影响指数;各城市的人居环境韧性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韧性指数的变化趋势显著;韧性水平在空间演化上表现以西安和咸阳为中心沿着陇海铁路为发展轴的空间发展形式;在影响因素上,教育水平、经济动力为主要因素影响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显著。
2024, 24(17):301-311.
摘要:为了解济宁市滋阳山地区地裂缝的成因机制,通过资料收集、地质测量、钻探、物探、遥感解译、山地工程、室内试验、水位动态监测、工程测量、综合分析等研究该地区的地裂缝现状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出现6处地裂缝出露区;裂缝有直线型、交叉型和不规则塌坑型3种类型;地裂缝全部发育于林木种植地区,且该地区由农耕区变更为大面积种植林木之前,未见有村民反映的地裂缝相关报导,可推断地裂缝的出现和林木的种植关联性很强;经调查林木移植与地裂缝的产生有相关性;地裂缝在地表显现的方向与林木种植的行向方向一致;据推测地裂缝的垂向切割深度可能至膨胀土层底部。可见研究区控制地裂缝活动的首要条件是膨胀土的分布,其次是林木移植程度、林木种植以及水动力活动迁移条件。
2024, 24(17):312-317.
摘要:为了解江苏省县级医院药学服务开展的基本情况,促进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通过线上发放调查表并选取部分医院进行实地访谈,对江苏省县级医院药学服务开展的形式、内容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县级医院基础药学服务中的处方审核、药品调剂、处方点评、用药咨询和健康教育宣传5项服务开展情况较好,近乎所有医院全部开展或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药师会诊和药学监护两项服务二级医院开展率与开展情况与三级医院有较大差距;扩展药学服务中用药重整(36.1%)、用药随访(44.4%)、个性化给药(58.3%)以及药学门诊(30.6%)4项开展相对较好,居家药学服务开展率(16.7%)较低。江苏省县级医院基础药学服务整体开展情况较好,扩展药学服务仍在探索发展中,在药师工作重心向临床转移以及药学人员队伍、相关制度与硬件配备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2024, 24(17):318-322.
摘要:以铺龙湾煤业81021巷为工程背景,探究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围岩控制机理,分析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巷道修护补强方案,并结合现场工业性试验优化相关支护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81021巷两帮表现为剪涨滑移扩容破坏和帮-顶底板界面剪切滑移破坏,两帮煤岩体破碎,帮与顶、底板岩层交界面处发生显著的整体性剪切滑移;两帮变形进一步导致巷道顶板下沉和强烈底臌,顶板及肩窝等处围岩破碎;81021巷采用锚注一体化支护技术后,巷道围岩总体位移量不大,围岩较为稳定,围岩的承载性能得到显著强化和提升,支护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2024, 24(17):323-328.
摘要:天然裂缝产状是影响裂缝壁面法向应力及切向应力的重要参数,而天然裂缝应力状态是决定地面施工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准确计算、预测施工压力大小对水力压裂设计与施工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天然裂缝产状和地层地应力状态,基于裂缝起裂与延伸准则,建立地面施工压力计算模型,并利用实际裂缝型储层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发现:正断层与走滑断层中,倾角越小施工压力越小,正断层中方位角越趋近于0°、180°、360°时施工压力越小;走滑断层中方位角越趋近于90°、270°时施工压力越小。逆断层中,当方位角为0°~45°、135°~225°、315°~360°时,倾角越大施工压力越大,当方位角为45°~135°、225°~315°时,倾角越大施工压力越小;同一倾角下,方位角在0°~90°、180°~270°范围内时,施工压力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小,方位角在90°~180°、270°~360°范围内时,施工压力随方位角增大而增大。根据天然裂缝产状准确计算施工压力大小,可为现场压裂施工参数选择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4, 24(17):329-335.
摘要:为研究简支薄壁箱梁横截面参数对扭转应力的影响,以单室箱梁为例,推导出扭转中心、广义主扇性坐标及主扇性静矩等扭转几何特性的实用计算公式。用解析法和ANSYS实体单元计算了简支箱梁算例的翘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并研究悬臂板宽度和箱室高度变化对广义扇性静矩、二次剪应力及剪应力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按本文方法计算翘曲应力与ANSYS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悬臂板宽度和底板宽度比值为0.3时,能充分发挥腹板承受剪力的作用;随着悬臂板宽度与顶板宽度的比值和箱室高宽比的增大,顶、底板中点处的广义扇性静矩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规律。
2024, 24(17):336-340.
摘要:城市居民应急避难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可探究区域内应急资源布局的均衡性。以长春市城市居民应急避难公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达性模型与公平性模型,对研究区居民应急避难可达性与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居民应急避难可达性高值位于绿园区、宽城区、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5区交界地带;长春市洛伦兹曲线值很大程度上偏离绝对平均值曲线,基尼系数为0.668 2,说明长春市的居民应急避难可达性处于高度不平均的状态。
2024, 24(17):341-346.
摘要:以昆明附近正在施工的一座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选取边中跨比、梁底效应曲线、0号块梁高和跨中梁高4个关键参数,通过建立25个不同参数组合的连续刚构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采用正交试验的多目标函数优化方法,突破性地实现了基于抗震性能的优化结果。最终确定的最佳参数组合为:边中跨比值为0.6,梁底抛物线次数为1.6,0号块梁高为11.21 m,跨中梁高为4.75 m。这种优化方法在连续刚构桥梁设计中取得重要突破,不仅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也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可靠的指导,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kejihechanye@kjhcy.org
版权所有:科技和产业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