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3(06):1-6.
摘要:工程科技人才布局优化成为当前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高技术产业为例,系统分析2009—2017年工科专业布局变革与产业科技人才需求间的关联性,从工程科技人才专业配适角度分析工程科技人才与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间关联性差异水平。结果发现,不同领域工程科技人才专业适配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专业失配现象明显,同时对跨学科、多学科融合人才的需求紧密性最高,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工程类专业学科背景的工程科技人才成为未来诸多产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重要力量。系统了解不同专业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布局与产业发展需求间关联性差异,可为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专业布局调整、深化产教融合提供经验证据。
2023, 23(06):7-15.
摘要:基于资源错配理论构建资源错配测算模型,对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指数进行测算,并利用ArcGIS软件、Markov链分析法对错配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研究发现:①2005—2019年,各省份及三大区域人力资源错配时空演变呈现过剩与不足的分化,而整体是过剩错配占主导并逐渐加重的演变格局;财力资源错配整体处于配置不足与过剩相当且相对稳定的演化特征。②Markov链分析发现,两种资源具有保持原错配等级状态稳定性的时空演化趋势,其中人力错配稳定性强于财力错配,而且中度、重度错配的稳定性很强。区域间及区域内各省份间普遍存在农业科技资源错配,错配演化各异,且很难出现显著性的改善。为此,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跨区域、跨省间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优化农业科技财力资源的配置,以缓解区域间及区域内各省份间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从而提高农业科技产出。
2023, 23(06):16-25.
摘要: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对国家、产业和企业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形成创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主客观、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并以移动通信领域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例进行实证。首先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梳理发现前沿技术研究热点。其次根据颠覆性技术的演化特征,从技术新颖性、融合性、突破性以及技术市场潜力4个维度构建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指标,借助专利数据测度其颠覆性变革的潜力,并与同领域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技术进行对比,识别前沿技术的颠覆性潜力。结果表明,5G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具有较大的颠覆性潜力,验证了研究框架的科学性,为颠覆性技术的预测与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23, 23(06):26-33.
摘要:岩爆防治是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亟须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发展方向。采集incoPat数据库中岩爆和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相关专利数据,运用LDA主题聚类、专利地图等方法,从技术主题、技术活跃度、核心技术和技术进化方向4个方面开展研究。技术主题分析表明岩爆防治技术可归类为7个主要领域。技术活跃度分析表明岩爆防治技术具有波浪式发展特征,而专利技术拥有者以科研院所为主,企业的活跃度相对较低。在诸多技术主题中,施工卸荷技术与岩爆监测预警技术是主要的核心技术。岩爆防治技术总体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势态。
2023, 23(06):34-40.
摘要:考虑到智慧水务建设绩效评价过程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传统处理云模型评价信息方法会造成不确定信息损失的问题,提出云模型结合证据推理(evidence reasoning,ER)的多属性决策方法。首先,通过采用X条件云生成器获取评价信息。然后,考虑专家评价信息之间存在冲突,采用改进ER方法对其修正并集成评价信息,得到专家对智慧水务建设绩效评价的结果。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解决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过程中不确定信息损失的问题,为智慧水务建设绩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2023, 23(06):41-44.
摘要:为探明文化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选取文化产业和居民消费的样本数据,利用Stata软件基准回归模型就文化产业不同细分产业类别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文化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对居民消费促进作用显著;文化服务业对全国居民消费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确实存在区域异质性。
2023, 23(06):45-49.
摘要:近几年垂直电商受到市场的各种影响,目前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通过“粉丝经济”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增加用户黏性,塑造品牌口碑,从而带动垂直电商的发展。首先介绍“粉丝经济”和垂直电商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其结合的可能性,然后再对聚美优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给出优化建议,改善聚美优品经营不善的现状。研究成果可为垂直电商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23, 23(06):50-54.
摘要:基于邻近性的视角,以2008—2019年江西省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产学研联合申请的专利数据为例,利用负二项回归方法,探究地理、组织和技术邻近以及各邻近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理邻近和组织邻近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产生促进作用;技术邻近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产生负向影响;地理邻近正向调节组织邻近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地理邻近负向调节技术邻近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
2023, 23(06):55-59.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等研究手段探寻城市旅游景区的形象感知,发挥城市旅游景区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求的功能,以青秀山风景区为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构建出青秀山风景区形象感知要素体系,运用IPA(重要性及其表现性分析法)分析游客感知要素结构以及体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景区的主要感知是围绕知名度和区位,游客对景区的整体情感趋于积极正面态度;IPA分析结果表明,游客感知要素大部分表现性较好,也存在少部分表现性低于平均水平,整体感知要素重要性差异较大,游客对景区的关注较为综合全面。针对评价结果从丰富消费产品供给、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加强景区管理服务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游玩环境,提升景区的游客感知质量。
2023, 23(06):60-64.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的重要起点,对高质量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采用耦合协调度及障碍度模型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高于中上游地区,绿色生态及数字产业规模等指标制约两系统协调发展。地区应发挥数字经济作用,促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协调发展。
2023, 23(06):65-70.
摘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开放复杂的复合系统。以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理为基础,选择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收集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对河北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达到良好水平;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略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缓慢,是制约三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 23(06):71-78.
摘要: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对于高科技发展至关重要。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与架构者密不可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认为架构者是产业内部引导各行为体朝着共同目标协同进化的组织。架构者在政府的赋能下改进制度环境,创建创新网络,扩散知识库,拓展和创造需求,推动创新联合体的形成和运行。纽约州纳米产业发展经验体现了这一机制的运行过程。该州经验表明,建设创新联合体应注重扶持作为架构者的公立科研机构,改革知识产权转移制度,完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
2023, 23(06):79-86.
摘要: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变革以及数字创新能力4个维度构建甘肃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5—2020年甘肃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数字经济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甘肃省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甘肃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各子系统发展不平衡问题;数字化应用是甘肃省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数字化创新对数字经济的贡献度较低,是现阶段甘肃省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
2023, 23(06):87-95.
摘要:通过借助BDM拍卖机制,采用2×2实验法探寻影响旅游直播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旅游直播的支付意愿变化存在锚定效应,会受旅游者认知的内部锚定值正向影响,而旅游直播主体、内容不同的组合,引发消费者感知差异,其中明星效应及说服效应都正向影响旅游直播的支付意愿。
2023, 23(06):96-101.
摘要:以莫干山地区的乡村民宿集聚区为研究案例地,以携程网的民宿评论为资料来源,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游客民宿体验的要素结构和特性。结果显示:游客对于民宿体验感知主要体现在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特色体验和行动体验4个方面,“房间”“老板”“服务”是游客最为关注的具体对象;民宿体验感知总体持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性价比低、缺乏娱乐等方面。研究结果可为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3, 23(06):102-106.
摘要:分形集聚维数的测算可以刻画酒店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从而为酒店空间分布优化提供相应的依据。选取上海市254家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以和平饭店为测算中心,计算出上海市星级酒店空间分布集聚维数,并计算其酒店空间分布关联维数。结果表明:和平饭店作为上海市星级酒店空间系统中心,中心吸附力强,具有良好的分形结构。同时,空间分布关联度较为紧密,呈分形集聚的特征。由此可知,应推动和平饭店中心外缘的商业建设,推动外围的酒店业发展,缓解中心与外缘的二元分异状况;同时,利用各酒店彼此间的关联性,使不同区位的酒店联动错位发展。
2023, 23(06):107-112.
摘要:肇庆市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仍处于较低水平。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肇庆市“4+4”重要产业之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数字化转型加快,但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在借鉴上海、四川等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肇庆市应科学布局新基建,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和精准度,科学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3, 23(06):113-118.
摘要:以大数据引领推动科技创新是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关键一环。基于2007—2019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数字技术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为证明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提升数字技术水平会显著促进科技创新水平,且数字技术的作用强度具有区域异质性,呈现南部地区>北部地区、高行政等级城市>一般地市的情况。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试验区建设,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2023, 23(06):119-123.
摘要:以前往汶川特大地震纪念地的旅游者为调研对象,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揭示黑色旅游体验和游憩价值感知的维度特征与相关性特征。黑色旅游体验包括深感欣慰、反思地震、遗憾心理、悲痛同情、担心害怕和感叹对比;游憩价值包含知识价值、意义价值、责任价值、情感价值。游憩价值与黑色旅游体验存在差异化的相关性特征。知识价值与悲痛同情、深感欣慰、害怕担心和感叹对比存在显著相关。
2023, 23(06):124-129.
摘要:企业作为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其环保投资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在企业的环保投资决策中,公司的治理结构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多个大股东可能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以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多个大股东股权结构与企业环保投资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会抑制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同时多个大股东越多、持股比例之和越高,越不利于企业进行环保投资。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可为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与企业环保投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相关启示。
2023, 23(06):130-137.
摘要:通过选取480家上市公司2015—2019年的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在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财务绩效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P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选取三大行业为代表,分别为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研究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财务绩效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实证结果表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的行业有所区别。
2023, 23(06):138-144.
摘要:基于全国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弹性系数、地理集中度、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从规模增长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测度近20年山西省县域层面人口与经济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山西省近年来人口增长明显减缓,并且县域层面人口收缩严重。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方面,20年间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以Ⅱ、Ⅳ类为主。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一致性方面,人口超过经济集聚的区域占比一直最大,且人口极化区数量一直在减少,经济、人口超前区数量在增加,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协调状况有所减缓。
2023, 23(06):145-155.
摘要:利用2013—2019年银行数据,通过文本挖掘法构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银行所在地人力资本对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有助于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人力资本水平越高,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越高。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影响路径影响银行金融科技发展。首先,人力资本通过为银行提供服务对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发挥直接促进作用;其次,人力资本通过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发挥间接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基于研究结论,为加快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出对策建议。
2023, 23(06):156-164.
摘要:为了更好实现整县屋顶光伏集约化发展,提高大规模分布式屋顶光伏并网经济性,分析基于气象数据的预测方法弊端问题,挖掘海量时序光伏发电功率数据规律,提出基于改进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的整县光伏综合功率预测模型。使用所提模型进行单一光伏电源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LSTM模型较其他模型更精准,且在整县光伏综合功率预测场景下具有更高整体预测精度,可以用于整县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有助于实现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消纳。
2023, 23(06):165-173.
摘要:考虑飞行时间变化是基于巡航速度变化而产生,从战术计划阶段研究飞行人员配对问题。以最小基本操作成本和最大鲁棒性为目标,对成本计算进行改进,进而建立基于数字度量的鲁棒船员配对模型(RCPN),以受偏离航班和不受偏离航班数量为鲁棒指标进行评价,使用列生成方法进行求解。将手算结果与RCPN改进模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RCPN改进模型的平均运营成本相对于其他平均运营成本减少3.9%。在增加运营成本3.9%的情况下,模型可提高解决方案21%的鲁棒性,且该模型可以避免极端延迟航班。可为航空公司排班人员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2023, 23(06):174-179.
摘要:针对最短距离法在选择机场时没有考虑到机场性质、忽略掉了机场所在地区的地域经济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计算结果十分不合理的问题,利用模糊理论对最短距离法进行优化,阐述机场辐射范围的界定方法,建立机场辐射范围计算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陕西省的4个民用机场辐射范围进行计算。最后对机场建设提出建议。
2023, 23(06):180-186.
摘要:对于多高层建筑而言,部分外包混凝土柱(PEC柱)是非常理想的边缘约束构件。为探究带PEC柱钢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采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8层及12层共12个带PEC柱钢框架结构模型算例并进行Pushover分析。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得到PEC柱内填混凝土等级和型钢板件的厚度变化对整体结构力学性能各个指标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型钢钢柱中灌入混凝土提高了结构的抗侧刚度、延性及承载能力,PEC柱相关参数的变化对结构底部的影响程度大于结构顶部。
2023, 23(06):187-191.
摘要:浑善达克沙地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是中国东部沙漠/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遥感影像对沙地内新月形沙丘进行动态监测,结合风况数据,对沙丘移动特征及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研究区新月形沙丘移动速率范围为1.22~6.63 m/a,均值为 4.23 m/a;沙丘移动方向范围为93°~122°,平均移动方向为105°。风况为沙丘移动提供动力条件,沙丘移动方向与起沙风主导风向存在很好的一致性。地表粗糙度的变化造成了沙丘移动速率的差异,沙丘形态对移动速率的影响弱。沙丘形态演化具有复杂性,双风向引起的沙丘不对称,沙源供应状况以及植被覆盖对沙丘形态的改变是造成这种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2023, 23(06):192-197.
摘要: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采用野外辫状河露头剖面观察实测的方法,并结合钻井资料,对延安组延10岩相类型、岩相组合和沉积特点进行详细研究,探讨研究区沉积相、微相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延10组发育4种岩相类型,包括槽状交错层理中粗砂岩相(St)、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p)、平行层理砂岩相(Sh)和块状构造砂岩相(Sm)及辫状河岩相组合;另外,识别出辫状河沉积相以及心滩、泛滥平原2种沉积微相。研究结果对延安组辫状河岩相组合和沉积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鄂尔多斯盆地其他层位辫状河沉积研究提供借鉴。
2023, 23(06):198-202.
摘要:以成都市毛家湾污水处理厂进厂干管工程为背景,对富水地质下长距离大管径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施工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富水地质下长距离大管径泥水平衡顶管施工线型控制方法。通过对大管径机械顶管顶力计算、测量控制、顶进姿态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富水地质下长距离大管径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智能纠偏控制方法。通过项目的成功实施,证实了上述机械顶管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3, 23(06):203-207.
摘要:针对进场复飞航空器与离场航空器之间的碰撞风险问题,通过分析由位置误差概率所产生的两机之间的真实距离和测量距离,评价两机之间的碰撞风险程度,从3个维度分析一起一降模式时的两机碰撞风险。结合复飞场景的不利环境因素下,建立关于位置误差的三维碰撞风险模型。以此探讨近距平行跑道对起飞离场和进近降落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间隔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2023, 23(06):208-215.
摘要:为便于进行明渠间流速流量及水深测量,设计一种便携式断面流量测量系统。根据现场环境对流速和测量水深要求,设计量程为20kPa高频压力敏感元件的压力传感器,在基于标准恒流源条件下,灵敏度优于0.25%FS;设计量程10m/s三叶锁存型霍尔效应磁敏传感器旋桨,利用水流动力推动旋桨运动获得旋桨转数,启动速度优于0.02m/s,精度优于2%;基于ARM Cortex?-M3内核作为逻辑处理单元,选用12位A/D转换器,实时存储并通过NB-Iot低功耗广域网上传数据至管理中心。该测量装置便于携带、质量轻,可单人单手操作、现场实时测量。
2023, 23(06):216-222.
摘要:通过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10地市文旅融合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淮海经济区文化资源具有一定“集聚性”,文化资源丰裕度呈现“十”字型分布特征,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文化资源丰裕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整体上呈轻度失调状态,且内部差异较大,大致呈鲁南>苏北>皖北>豫东的空间分异特征;文旅融合过程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023, 23(06):223-228.
摘要:厘清中国情境下的绩效管理研究知识图谱对绩效管理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指导意义。采用科学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等,定量地展示自1975年以来中国情境下绩效管理领域研究的演进过程。基于该主题年度发文量将该领域研究划分为二个阶段:探索阶段(1975—2014年)、系统深化与同步创新阶段(2015—2022年)。对中国情境下绩效管理研究两个阶段的论文进行关键词聚类,通过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和关键词战略图,定量地展示中国情境下绩效管理研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基于近10年来该领域研究文献关键词战略图和关键词突现图谱,对中国情境下绩效管理研究热点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2023, 23(06):229-238.
摘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究江苏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助力。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存在的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对“非粮化”空间格局差异影响较大,在所有驱动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乡村人口,其次是村民小组,然后是农业机械总动力,最后是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种植经济效益低下是江苏省“非粮化”最重要的驱动因子,土地被征用或土地流转、耕地转为种植经济作物等也是驱动“非粮化”的主要因子。为推动乡村振兴,首先是要调整耕地利用结构,保障耕地种粮面积,确定耕地“非粮化”的面积;其次推进落实土地整治,加快耕地提质改造,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最后注重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2023, 23(06):239-248.
摘要:立足于城市地铁盾构施工掘进过程,旨在预防地下岩溶发育并存在断层破碎带的城市中地铁盾构施工面临的突水涌泥灾害风险。针对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盾构隧道前方断层破碎带临界安全距离问题,研究不同类型与直径的盾构机刀盘、不同厚度与水压的前方断层破碎带对临界安全距离的影响规律与响应敏感程度。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流固耦合方法模拟盾构推进过程与突水发生时刻。综合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利用SPSS Statistics软件中的多元回归功能得到盾构隧道前方断层破碎带临界安全距离公式。研究结果对于断层破碎带发育及地下水丰富的城市地铁盾构开挖工程具有一定的施工指导意义。
2023, 23(06):249-254.
摘要:针对传统冷补料早期强度低、强度增长慢、耐久性不足和抗水损害能力差的问题,以反应型溶剂为稀释剂,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研制出一种水反应型沥青常温修补料。通过马歇尔试验以及肯塔堡飞散试验,研究水反应型沥青常温修补料的级配类型以及强度增长速度,同时参考传统冷补料的生产工艺,研究水反应型沥青常温修补料的生产工艺、包装工艺、现场坑槽修补施工工艺等环节关键技术控制。参考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评价方式,评价水反应型沥青常温修补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水反应型沥青常温修补料适合悬浮密实性级配;水反应型沥青常温修补料强度增长快,3 h龄期25 ℃马歇尔稳定度为12.4 kN;在保证专有的生产和包装工艺下,水反应型沥青常温修补料能长期储存;水反应型沥青常温修补料各项指标接近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尤其是高温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
2023, 23(06):255-263.
摘要:高速公路桥梁横跨滑坡体导致公路安全运营问题突出,经济损失严重。以余家海互通立交BK0+601桥滑坡体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和钻孔调查,分析该类型滑坡的发灾机理和致灾模式,计算在不同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提出该类型滑坡的针对性治理方案。结果表明,导致该滑坡发灾的主要因素为不合理的堆载与边坡前缘开挖后支护不及时的人类活动,在降雨的耦合作用下导致滑坡发生。揭示了该滑坡致灾机理,是由于前缘水库清淤导致临空面增加,在滑坡的牵引-拉裂作用导致承灾体受损。降雨与库水位波动耦合加剧滑坡的灾变,使桥墩发生位移,威胁行车安全。致灾模式包括排水槽损坏、桥墩基础拉裂以及上部结构破坏和堵河次生灾害。通过稳定性计算与分析表明该滑坡为欠稳定,未来在降雨作用下会出现局部滑动。提出格宾挡墙与护坦的针对性治理措施,能防止库水波动影响,起到拦挡作用。
2023, 23(06):264-269.
摘要:作为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性环节,泵送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复杂。以泵送混凝土堵管事故风险因素为研究对象,构建DEMATEL-ISM模型,明确影响堵管事故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层级结构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泵送混凝土堵管事故风险的22个影响因素可划分为4个层级,其中混凝土配合比合理性是影响堵管事故风险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混凝土施工流动性、输出压力稳定性和管道光滑度对堵管事故风险的影响作用最直接。
2023, 23(06):270-276.
摘要:为保证192 m超高墩芦沟河特大桥的顺利施工,将BIM技术及整体式高效施工平台运用于芦沟河特大桥左幅7号高墩的施工阶段。先通过Revit软件进行精细化建模,再导入Navisworks软件中进行施工方案设计与动画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经碰撞检测及内部三维分析后发现问题2处,对其改进后运用于实际施工中,提前85 d完成192 m超高墩封顶。另外,Revit软件可实现快速建模,但在实际工程中运用BIM技术时应结合详细的地勘资料,才能保证设计、施工方案的准确性。经原有造塔机局部优化后的整体式高效施工平台可运用于超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施工进度。研究成果可为超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施工过程提供实际经验,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kejihechanye@kjhcy.org
版权所有:科技和产业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