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8.
摘要: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强大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精心构建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1995-2015年的时序数据,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证分析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均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其中耦合协调度从1995年的0.323增加到2015年的0.643,从严重失调逐步演进到初级协调状态,但其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仍然偏低。为更好地促进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2018(06):9-15.
摘要: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使得中部地区的制造业有长足的进步。通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制造业竞争力测评并对内部结构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中以河南和湖北制造业发展最快,其中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竞争优势较为明显,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较弱。山西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较大,在中部六省中处于下游地位。
2018(06):16-19.
摘要: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环境,构建了区域用电量预测模型初选库,其主要包括基于时间序列的区域用电量预测模型和基于影响因素的区域用电量预测模型。并基于预测效果反馈,建立预测效果评级指标体系,构建预测效果评价模型。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优模型作为区域用电量预测模型终选库,以便正确预估地区电网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2018(06):20-24.
摘要:人工智能是科技和产业竞争前沿,是政府、企业争夺的产业战略高地。利用关键词抽取,分析了苏州市科技政策涉及人工智能的技术、机构、平台、产业的规划,以及细分领域的聚焦。参考乌镇指数,比较了发达城市人工智能总体情况和细分领域,确立了苏州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总体和细分领域定位。统计企业研发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科技论文发表情况,对苏州市应用研发、基础研究和人才储备情况做出推断。结论建议发挥城市禀赋,以人工智能促进先进制造,统筹资源强化产业生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赢得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
2018(06):25-28.
摘要:世界经济复苏趋好和中国经济稳中有升使港口业出现新希望,中国港口在经历一波由经济下行带来的波动后,其发展方式已发生变化。港口业发展的热点不断涌现,并一改以往港口业粗放式扩展,2017年出现了以创新为主的建设方向。从中国港口业的现状出发,结合未来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增长,通过对影响中国港口业发展的三大热点进行分析,梳理了港口业未来发展的趋向,得出了影响中国港口业发展的三大热点变化趋势,以及未来对中国港口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的持续影响。
2018(06):29-35.
摘要:对云南省近十年来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检索,经过数据的筛选,从每年专利申请数量、主要申请人、技术领域等多个方面分析,分析其中的规律,对科研机构及政府产业布局提供一定的建议。
2018(06):36-41.
摘要:采用1996—2016年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安徽省承接国内外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前后的环境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均呈现倒“N”型,剔除FDI 、DDI影响后的EKC曲线形状未见明显变化,但各个曲线的拐点均向左移,说明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后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深;并且FDI对安徽省的环境效应产生的影响大于DDI对其产生的影响,这对安徽省今后承接产业转移的资金性质有了理论上的指导。
2018(06):42-45.
摘要:以广东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基础稀散金属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研究为例,通过对稀散金属开采-选矿-冶炼-加工等全产业链分析,梳理广东省稀散金属产业现状,并剖析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引导、政策保障、技术创新、绿色环保、高端产业布局等方面,对稀散金属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2018(06):46-50.
摘要:基于Innography专利检索分析平台,分析全球PVC产业专利竞争态势。通过专利申请量总体态势、专利技术区域部署、专利技术构成及研究热点、申请人竞争态势及部署重点、核心专利,阐明国内企业在PVC知识产权布局的问题。
2018(06):51-57.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全国28个省区市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并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承载力较弱、产出较少、科技创新扩散严重不足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等提升策略。
2018(06):58-62.
摘要:交通拥堵的治理是当前交通管理的重要议题,为了分析南京城市居民在强制出行以及弹性出行情况下出行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对公交等各类出行方式进行了弹性分析及参数估计,发现强制出行模式下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与弹性出行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不同。强制出行模式下月收入、出行距离、日常出行花费时间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更大,而弹性出行模式下,出行距离、日常出行花费时间以及出行时间段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2018(06):63-66.
摘要: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维度,建立了山西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1个地市的民企进行问卷调研,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法研究了山西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研究表明:山西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状况一般;政府责任对山西民企的社会责任影响力最大,环境责任影响力最小;山西各地市的民营企业除伙伴责任承担状况差异较小外,其它履责差距较大。
2018(06):67-72.
摘要:采用2011—2015年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L-Q灰色预测模型,对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8项科技投入产出进行关联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该类科研院所科技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增加科技投入能有效提高科技产出水平;目前不同科技投入对不同产出影响不同,但在未来5年,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科研院所科技产出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物质投入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及优化人才结构,从而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2018(06):73-78.
摘要:运用GeoDa时空分析、脱钩指数分析河南省各地市工业产值与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并运用Kaya方程与LMDI因素分解法探讨河南省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及贡献度。研究表明:①豫西、豫北地区各类工业污染排放较为严重,各地市应针对性地进行污染物的治理与减排;②产业结构优化与排放强度降低可以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而产值规模扩大和污染物来源行业比重增加则正向拉动工业污染物排放。
2018(06):84-88.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21世纪迅速崛起的新经济力量,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其知识产权综合能力,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置信度准则和AHP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018(06):89-95.
摘要:首先建立了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分别对投入和产出指标分类提取公因子,以27个省份高校的科技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BC2模型对全国27个省份2006—2015年的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河南省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发现: 2006年和2011-2015年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效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2009年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都没有达到DEA有效,2010年达到技术有效但规模效率无效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分析发现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国际会议交流人员和交流论文数量两个方面投入的欠缺,就此提出了河南省高校保持和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政策建议。
2018(06):96-101.
摘要:供电网络的维修维护工程比较复杂,影响的因素较多,影响方式多种多样,这给成本控制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数据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分析预测误差和预测的置信区间,确定维护成本的控制范围。为了提高预测得准确性,利用历史数据对要素变量进行因果聚类。然后将各类型中的变量进行主成份分析,降低变量集的维数。对选出的变量用神经网络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并利用其误差的性质确定误差范围,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2018(06):102-107.
摘要:国内外关于无人机在有人机共享空域运行的相应规章几乎为空白,无人机运行仍处于隔离空域。通过对无人机进行使用高度层的分类,提出无人机进入有人机共享空域的关键约束条件。根据无人机相较有人机管制操纵指令延迟的实际情况,推导管制区域内,无人机与有人机的防撞管制间隔。建立无人机与有人机碰撞风险模型,对无人机管制间隔进行风险评估。为无人机与人机共享管制区域运行的防碰撞间隔提供了可行的推导与验证方法。
2018(06):108-111.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矿井建设逐渐普及,煤炭行业向智慧矿山不断转型,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的基础上,物联网技术将推动数字化矿井的建设,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高度集中,提高企业效率,降低安全隐患,优化了传统工作方式。本文基于物联网背景介绍目前数字化矿井发展现状,构建数字化矿井监测平台,实现井下设备、人员等自动化管配以及各生产和管理层的协同调度。
王日俊 , 白越 , 曾志强 , 段能全 , 党长营 , 杜文华 , 王俊元
2018(06):112-118.
摘要:油气输送管道是现今能源输送的重要工具之一,对油气输送管道的监测是保证其安全输送、预防和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环节。无人飞行器在监测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具备了在小到大型空间尺度上获得有价值监测数据的能力,使其正在成为现有油气输送管道监测系统的有力补充。在回顾油气输送管道监测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基于无人飞行器油气输送管道监测应用案例的深入分析,讨论其得以应用的优势与局限性。对无人飞行器监测系统应用配置需考虑的主要因素给出建议,并提出三种无人飞行器用于油气输送管道监测的可行方案,最后对无人飞行器在油气输送管道监测系统的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kejihechanye@kjhcy.org
版权所有:科技和产业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