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4(19):1-6.
摘要:以山东省为例,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5个维度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评价2012—2022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2012—2022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改善趋势,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提升,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不稳定;山东省农业 “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两两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
2024, 24(19):7-12.
摘要: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企业面临着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双重挑战。高价值专利的培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于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构建适用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模型,并通过对特定行业的实证分析,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构建原能生物的高价值专利评估模型,并进行数据分析实证,得出重点保护的高价值专利数据。该模型能够帮助新质生产力企业系统地识别创新机会,优化专利策略,从而提高专利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024, 24(19):13-18.
摘要:为构建评估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FCE)法,确立数字化水平、数字化基础、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效益等指标。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收集数据,利用AHP方法精确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随后运用FCE方法对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H物流企业的实证分析,验证所构建评估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024, 24(19):19-27.
摘要:科技变革日新月异,探究科技发展规律和及时发现科技演化方向迫在眉睫。传统的科技演化轨迹揭示方法主要聚焦于论文或专利等单一创新元素,缺乏对它们之间关联的全面研究。选取电网领域为案例,构建论文互引、专利互引以及专利与论文间互引的3种引文网络,通过采用关键路由主路径分析方法分别提取科学研究的演化轨迹、技术发展的演化轨迹以及科技关联演化轨迹。在未来研究中,应结合引用的语义和语境特征以及遍历权重算法,来提高主路径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比这3条演化轨迹发现,融合专利与论文互引的引文网络能够产生更为复杂的科学与技术关联的演化模式,同时识别出多个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如电力传输和存储技术子领域、智能系统子领域、多智能体子领域和网络控制系统子领域。
2024, 24(19):28-33.
摘要:数字化和绿色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两个重要抓手,数字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绿色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究两者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协同发展关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2013—2022年的相关数据,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产业数字化和产业绿色化的协同发展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产业数字化水平和绿色化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产业数字化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2024, 24(19):34-41.
摘要:打造深海、航天、育种科创高地是国家赋予海南的战略任务,相关产业获得重大发展,成为海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产业。论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形成条件、培育路径,建立其发展逻辑。在分析“陆海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包括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培育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推动教育-人才-科技-产业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协同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强化创新服务能力建设。
2024, 24(19):42-48.
摘要: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为例,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分别对二者协同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成效卓越,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迎来良好协同发展的局面;长江经济带内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初期呈现“东部强、中西弱”的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东部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削弱,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发展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及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具有带动“溢出效应”,二者能够彼此赋能、相互良性互动。
2024, 24(19):49-58.
摘要:以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债务税盾视角,选取企业现金流为中介变量,检验企业负债率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负债率与实体企业金融化显著负相关;企业现金流在企业负债率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企业负债率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存在门槛效应,当企业负债率超过门槛值时,企业负债率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代理问题会削弱企业负债率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相较于民营企业,企业负债率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负向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2024, 24(19):59-66.
摘要:绿色创新是企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共同机构所有权这一现象日益普遍。以2011—2021年中国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索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促进了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支持协同治理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通过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和缓解代理成本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非国有企业,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2024, 24(19):67-71.
摘要:为探究新基建投资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效果和机制。研究发现:新基建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在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新基建投资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新基建投资在东、中部地区都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高综合算力地区,新基建投资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2024, 24(19):72-77.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农业高新企业正是这一转变过程的重要载体,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如何更好推动农业高新企业创新发展,实现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目前广东省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新质生产力的驱动逻辑,提出了明确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联盟合作、改革农企管理方式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2024, 24(19):78-83.
摘要:以北京市生态产品为研究对象,对生态产品建设现状进行详述,分析北京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遇到的障碍。研究发现:北京市生态产品制度缺乏创新性,市场需求不足;生态实际物质产品的产出低;生态产品文旅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文旅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等是北京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遇到瓶颈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实现北京市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2024, 24(19):84-90.
摘要: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问题已成为国内产业规划以及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国内外区块链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经济学视角,系统梳理区块链应用于农业的经济学脉络,分析区块链在农业应用的经济学逻辑。研究表明,当前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产品安全管理、农村金融、农业产业链及农业供应链等领域,但由于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争议。为此,形成区块链在农业中应用的经济学研究体系、完善相关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区块链在农业中的应用场景、促进区块链在农业中的规范合理应用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2024, 24(19):91-95.
摘要:基于熵值法、耦合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选取2016—2021年相关数据,分析辽宁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同时选择障碍度模型对制约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耦合协调的障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辽宁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投入和应用水平是最主要的障碍因子。未来需要从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角度着手,推进辽宁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2024, 24(19):96-101.
摘要: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2013—2022年岳阳楼景区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首位度指数等方法,分析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岳阳楼景区2013—2022年网络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景区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节假日网络关注度整体上偏向分布于周前期;空间上,景区网络关注度分布均衡且稳定;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与岳阳楼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呈现正相关性。
2024, 24(19):102-105.
摘要:在旅游管理领域加强生态管理对于现代农村改革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调研发现,乡村生态旅游面临管理不严、缺乏科学的规划、专业人才短缺、产品同质化和基础设施落后等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发展。结合山东省博兴县麻大湖区域在生态旅游方面的成功案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完善法规体系强化监管、发挥政府主导、培育与吸引人才以及提升基础设施建设4个改进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路径,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参考意义。
2024, 24(19):106-110.
摘要: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饮食文化是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吸引力强。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西安的回民街、永兴坊两个美食旅游街区作为案例地,分析西安传统饮食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西安传统饮食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以促进西安传统饮食文化创造性发展,丰富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助推西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 24(19):111-118.
摘要:直播电商已经成为一种极具盈利潜力的电子商务模式,对零售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然而,针对“人、货、场”营销策略在电商直播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基于电商营销策略,提出适用于直播电商的“人-货-场”营销模型。构建包含主播特质、饥饿营销、沉浸体验、消费者参与度以及冲动性购买行为在内的SOR(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模型,并利用Amos、SPSS软件以及220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主播的个人特质、饥饿营销策略和沉浸式的购物体验显著促进了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并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度。进一步研究显示,消费者的参与度对他们的冲动购买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且,参与度在主播特质、饥饿营销以及沉浸式体验与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
2024, 24(19):119-125.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电商消费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扩张趋势。生长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们,拥有丰富的学识,既容易产生接纳新生事物的观念,又在消费上表现出激进的一面。在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探讨电商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大学生信用消费,并基于个体、社会和家庭等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024, 24(19):126-132.
摘要: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水平进行研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核密度估计,测度二者间协同发展水平,并分析区域差异及其来源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特征;二者间总体差异逐年减小,其中区域间差异为主因;二者整体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且发展速度快。
2024, 24(19):133-137.
摘要: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工具-目标”的二维框架,分析12个省份“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文本中政策工具和政策目的使用情况及不足之处。研究发现,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政策工具利用不均衡、政策目标发展程度差距显著的问题,因此提出需优化政策工具内部结构,均衡政策目标,提升政策目标可实现性,共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4, 24(19):138-146.
摘要:科创板的设立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透明的上市渠道,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造成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的滥用。从企业层面和专利层面引入相关因素,系统分析科创板拟上市企业被提起专利无效请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上市过程中的无效风险。通过对多个数据库进行整合,获得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数据,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被提起专利无效请求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从权利主体分析,企业的规模越小、经济效益越好,被提起无效请求的概率越大,其中企业规模的影响程度高于经济效益;从权利客体来看,专利经济质量越高、技术质量越高、法律质量越低,被提起无效请求的概率越高,其中专利经济质量和技术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专利权人有效防范专利无效风险、政府机构利用专利权无效宣告制度优化专利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2024, 24(19):147-153.
摘要:教育App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和随时随地的学习体验。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中国和美国各排名前100个K12教育类App,由多位研究者对其应用简介进行分类和编码,构建中美教育App功能体系。比较发现:中国教育App以学科知识为主,注重考试辅导;而美国注重个性化学习、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借鉴其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支持、个性化方面的设计理念,以推动中国教育App的发展和提升,并针对中国K12教育App发展状况提出建议。
2024, 24(19):154-158.
摘要:绿色建筑是加快城乡建造方式转变、实现传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政策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磷石膏建材和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4个方面,分析黔东南州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黔东南州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提供参考建议。
2024, 24(19):159-165.
摘要:针对常规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法在基坑底部施工受限的问题,提出在桩位预引孔注浆及植桩的方法。通过将注浆系统与长螺旋钻机集成一体,实现长螺旋喷气钻进引孔、提升钻杆同步注浆一体施工,待形成水泥浆孔后,将预应力管桩以自重式植入浆孔内,最后通过振动锤和送桩器送至桩端持力层。管桩和水泥浆有机结合,形成强度较高的水泥土复合管桩,显著提高桩身承载力,满足施工正常开展,同时确保管桩植桩质量。
2024, 24(19):166-171.
摘要:为构建兰州市的老旧居住区改造可持续评价体系,在层次分析法(AHP)的基础上运用CRITIC方法的强度对比和指标冲突性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经过走访、调查并梳理兰州市具有代表性的老旧工业区(如“三线建设”时期的厂区家属住宅区等)的更新改造特点及重点,分别确定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因子层、指标层的对应评价指标。运用AHP-CRITIC方法的计算公式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得到的指标得分对评价体系进行指标赋权,构建出适用于兰州市老旧居住区改造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得到的评价体系进行说明分析。
2024, 24(19):172-175.
摘要: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路网越来越密,在城区增设枢纽互通式立交面临着更多的难题。以成彭高速公路古城枢纽互通为例,根据转向交通量、地形地质条件,结合“三区三线”以及与既有互通的结合情况,提出两个设计方案,并从工程规划、可实施性以及交通功能需求等方面,对互通方案进行比选,为城区高速公路枢纽互通式立交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2024, 24(19):176-183.
摘要:为研究常见加固方式对预应力混凝土T梁足尺模型的加固效果,依托换梁工程,以更换下来的病害T梁作为试验研究对象,使用常用加固方法中的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封缝加固以及体外预应力钢束加固并验证加固效果,对挠度、钢筋应变、裂缝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加固梁,体外预应力钢束加固效果最突出,开裂荷载提升136%,屈服荷载提升84%,极限荷载提升37%,并且原裂缝基本闭合。由此表明,预应力碳板加固、粘贴钢板加固、体外预应力钢束加固对梁体刚度提升、延缓原裂缝发展、抑制新裂缝产生、承载能力提升等都有较好的效果,而体外预应力钢束加固各方面提升效果最明显。
2024, 24(19):184-190.
摘要:在非现场治理超限超载系统执法过程中,动态称重传感器通过测量汽车驶过承载器时的轴重来计算车辆总重。但是由于路面非绝对平整,导致车辆在不规则路面行驶而产生耦合振动,因此导致实际测量的轴重受到静载与车辆垂直振动的共同影响。通过对路面平整度预测、车辆动态荷载研究和非现场治超动态称重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在非现场治理超限超载动态称重准确度方面,要充分考虑路面平整度造成的动态荷载带来的影响。
2024, 24(19):191-195.
摘要:在全球碳减排与气候变化议题日益凸显的今日,海洋CCS(碳捕集与封存)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之一,正引领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浪潮。对世界主要国家海洋CCS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广东目前海洋CCS发展情况,从开展海底碳封存潜力评估、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发展碳封存技术、开展试点示范工程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培育广东绿色发展新引擎,助力广东碳中和目标的率先达成。
2024, 24(19):196-202.
摘要:自贸试验区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是制度创新的汇集地。河南自贸试验区挂牌7年来,在管理、标准、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制度创新成效显著,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但在开放的观念理念、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新形势下,自贸试验区应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打通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 24(19):203-208.
摘要:基于人、机、环、管4个方面,识别民航机场在建工程存在的工料机的配置、地质情况、气候情况、参与主体、施工进度、不停航施工等23项风险因素。根据识别的风险因素,构建民航机场在建工程的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模糊评价法以长沙机场改扩建项目为例进行定量分析和实例验证,所得结果与实际获奖情况相符。研究表明该静态风险体系较为可行,可为民航机场建设者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
2024, 24(19):209-218.
摘要:提出一种综合利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进行波动率选股、布林带通道突破择时和平均真实波幅(ATR)动态止损的量化投资策略。首先,利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预测未来一周波动率最大的30只股票,构建股票池;其次,采用布林带指标进行择时,捕捉价格趋势变化;最后,根据平均真实波幅指标调整止损位,保护资本。通过多次回测,确定最佳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策略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均表现出色,熊市具有较好的避险能力,牛市和震荡市场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实现了稳定的超额收益,综合运用波动率选股、价格突破和动态止损策略,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量化投资方案。
2024, 24(19):219-225.
摘要:基于广西边境旅游景区点位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GIS(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区等方法,对广西边境3市的旅游景区分别展开点(县区)、线(主要道路)以及点-线综合分析,发现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广西边境3个市的旅游景区在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一体四线四核心”的空间格局;所研究景区依附主要交通线“带状”分布,受交通分布影响及市县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这种特性为广西实施兴边富民政策、因地制宜加强旅游规划、合理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4, 24(19):226-235.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的迫切需求。关注于绿色会展活动,以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实验背景。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分析52名参与者的脑电波数据,并结合贝叶斯学习理论,对参与者在不同信息背景下(无背景信息、观看宣传图片、观看环保视频)的决策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绿色行为决策的“意向-决策”不一致的绿色消费主体的神经认知机制。这一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识别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消费主体,同时也提供了理解普通观众在绿色会展活动中决策机制的新视角。
2024, 24(19):236-243.
摘要:针对现有掘进机设计中总体布局参数阶段效率低、易出错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掘进机技术指标确定总体布局参数的方法。以EBZ200型矿用悬臂式掘进机为对象,首先对其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随后分析得出各功能模块布局参数对掘进机总体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Cinema 4D对掘进机模型进行绑定蒙皮处理,使用MATLAB计算性能逆算参数,采用MySQL构建相应的数据库,最后基于Unity3D引擎和C#脚本开发系统,根据掘进面的尺寸检索出合适的掘进机截割部参数组合,实现掘进机布局参数的可视化调整,同时实时显示布局参数变更对性能指标的影响,有效提升了掘进机的设计效率。
2024, 24(19):244-250.
摘要:川东北地区的礁滩相碳酸盐岩气藏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性大,非均质性强,储层酸化工艺设计方案针对性不强。利用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建立一套酸化效果预测图版和工艺参数优选方法。结合川东北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开展不同类型储层的酸化工艺参数优化设计,并进行现场实例验证。研究工作不仅对川东北礁滩相碳酸盐岩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4, 24(19):251-257.
摘要:针对Eagle Ford页岩凝析气井压裂开发,建立基于三线性流理论的数学模型。对生产井动态进行历史拟合,获取典型页岩及压裂裂缝参数,开展压裂改造外区产能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压裂改造外区对页岩凝析气井产能具有一定的贡献,且随着基质渗透率的增加产能贡献增大。在生产前5年,40 m以内的外区范围对产能有一定贡献,而且主要贡献在20 m范围以内;生产30年,外区对产能的贡献集中在60 m内。
2024, 24(19):258-263.
摘要:缠绕管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换热器,具有传热系数高、结构紧凑,且能够同时适用于多种流体进行换热的特点。在基于某CO2与导热油实际工程换热项目基础上,研究换热器的螺旋倾角θ、缠绕管外径D、径向间隙Pd、轴向间隙Pl、中芯筒直径DZ与缠绕管层数CS对换热器传热性能、壳程压降ΔPS与管程压降ΔPT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θ、D、Pd、DZ与CS的增加以及Pl的减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逐渐降低;在这些结构参数中,对传热性能影响最大的是θ,最小的是Pl;在改变结构参数增大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同时,往往会导致ΔPS与ΔPT增加。因此,在工程实际项目中进行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时,需要综合考虑传热性能与压降,最终设计出ΔPS与ΔPT在允许范围内具有更大传热性能的缠绕管式换热器。
2024, 24(19):264-269.
摘要: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方法,对兰州地区中海·河山郡居住区的室外风环境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季节、不同风速条件下的风场分布和风速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该居住区内部存在一定面积的静风区,夏季风影区和冬季风速小于1 m/s的静风区分别占比显著。针对这些问题,在建筑布局、设置开放空间和通风廊道以及建筑与主导风向的夹角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减少静风区面积,增强空气流通,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质量,为兰州地区居住区的风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宜居化发展。
2024, 24(19):270-277.
摘要:输水隧洞的运营状态与其水情息息相关,确定隧洞内液-气界面高度是确保隧洞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基于分布式温度传感(DTS)技术时空连续性、监测便捷性、高空分辨率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DTS技术的输水隧洞液-气界面分布式监测方法及液面高度经验公式,并通过室内模型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液面高度、光缆布设角度、加热功率、光缆类型对感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TS液-气界面分布式监测方法配合铜网内加热传感光缆效果最佳,当布设角度为45°、加热时间为2 min,且界面高度处于28 cm及以上时,可以准确反映隧洞内液-气界面高度。
2024, 24(19):278-283.
摘要:FRP(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耐腐蚀性强等特点,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FRP空调支架和防护栏杆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FRP空调支架的疲劳性能,分析FRP防护栏杆的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FRP空调支架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能,螺栓孔位置是影响FRP空调支架疲劳寿命的薄弱处;FRP防护栏杆具有良好的抗冲性能,且在撞击后栏杆能够较快速地恢复形状。因此,FRP绿色建筑附属部品部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能够满足恶劣环境下工程使用要求,对FRP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4, 24(19):284-288.
摘要:为研究大熊猫兽舍饰面混凝土墙体隔热性能,以成都熊猫基地改扩建工程为例,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陶粒、聚丙烯纤维等材料,制备降噪隔热混凝土。通过热过程模拟与试验,研究陶粒饰面混凝土的隔热性能影响。同时,结合竹模、吸音孔、吸音棉、消音管等吸声元素,研制出大熊猫馆舍竹纹饰面吸音隔热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 这种新型混凝土墙体结构不仅满足熊猫兽舍降噪要求而且隔热效果也十分理想,对于动物栖息场所的降噪隔热治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4, 24(19):289-295.
摘要:大跨度展馆工程造型奇特,容易导致结构设计出现不规则和超限的情况。大跨度展馆超限结构,由于其设计参数超出规范,结构变形性能有所下降,往往也更容易存在不安全因素,影响展馆运维阶段的安全使用。针对大跨度展馆的这些问题,通过数字化交付平台框架、功能和界面设计并通过代码编译进行实现,解决传统交付方式中交付信息分散、无序、复用率低,难以根据变形性能适应运维阶段使用等问题,通过大跨度展馆超限结构数字化交付平台设计及应用,能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信息交付的完整性、规范性,在竣工验收备案、城建档案归档和物业运维中实现数据的快速查看和调用。
2024, 24(19):296-303.
摘要:既有桥梁在运营一定时间后经常出现各种支座病害,严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以广州某大跨度跨铁路连续梁桥支座更换为背景,研究满足铁路临近营业线施工的分幅分步顶升方案。根据设计顶升方案运用有限元软件 Midas Civil 进行计算分析,考虑不中断交通工况,计算得出各个支座的支座反力及顶升3 mm高度状态下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为顶升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合理布置千斤顶数量,为大吨位的顶升施工积累经验,为同类型桥梁的支座更换提供借鉴。
2024, 24(19):304-308.
摘要: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工程中,常规手段难以彻底解决路面结构内部的隐性病害问题。微创注浆技术因其技术优势,逐渐被用于这类病害的修复。然而现在研究方向聚焦于注浆材料的研发和施工工艺,对于注浆技术耐久性评价关注较少。鉴于耐久性直接影响技术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延长,开展耐久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室内试验和实地路面跟踪观测两种方法评估半刚性基层裂缝注浆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养生28 d、90 d、1 a的不同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恢复率分别为70.4%、70.0%、68.6%;养生7 d、28 d、90 d、1 a的地推直剪试验剪切强度分别为0.75、1.25、1.21、0.90 MPa;养生28 d冻融循环2次劈裂强度值为5.2 MPa。表明半刚性基层裂缝微创注浆并经长期使用后,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剪切强度值仍保持较好的水平。根据实体工程持续跟踪观测,芯样完整性高、浆液饱满、强度值未明显衰减。
2024, 24(19):309-313.
摘要: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回收再利用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针对RAP(废旧沥青混合料)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提出全比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方案,实现100%RAP利用率,同时以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外掺剂用量。将全比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常规热拌沥青混合料进行性能比对。结果表明:再生AC-13C沥青混合料的60、70℃车辙动稳定度分别为6364、3158次/mm,低温弯曲破坏应变为2834με,其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测试指标也满足现行规范的技术要求。
2024, 24(19):314-318.
摘要:为了研究层间脱空对隧道复合式路面竖向位移和最大剪应力的影响,考虑重载的作用,采用ABAQUS建立复合式隧道路面模型,分析脱空区域大小对竖向位移和最大剪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空区域对复合式隧道路面的竖向位移、两车轮中心位移差和最大剪应力的影响显著;随着脱空区域的增大,竖向位移先急剧增大随后增长速率放缓,两车轮荷载中心位移差先增大后减小;当脱空区域面积大于0.022 5 m2,最大剪应力最大值从下面层顶移动至下面层底部脱空区域;随着轴重的增加,脱空区域一侧车轮中心路表位移、两车轮中心路表位移差、最大剪应力最大值均增大。
2024, 24(19):319-323.
摘要:为探索空心板桥横向分布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2020建立空心板桥的有限元模型,研究宽跨比及斜交角对装配式空心板桥横向分布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荷载作用下,随着空心板桥宽跨比的增大,各板横向分布系数整体减小,车辆荷载作用的偏载侧板的横向分布系数变化较非偏载侧平缓;随着斜交角的变大,偏载侧板横向分布系数变大,非偏载侧板的横向分布系数变小;空心板桥斜交角不大于20°时,偏载侧各板横向分布系数增量均小于5%,在实际工程中可近似忽略,超过30°时对荷载分配影响较大,分析时不可忽略。
2024, 24(19):324-329.
摘要:为了分析基于不同广义位移下剪力滞效应的状态,分别选取翼缘板最大剪切转角差和剪力滞产生的附加挠度作为广义位移,利用能量变分法推导出基于不同广义位移下的箱梁在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相应的剪力滞系数和应力。引入ANSYS软件建立箱梁有限元模型,结合典型简支箱梁算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不同广义位移所求得的简支箱梁各关键点处的应力值和剪力滞系数与ANSYS值吻合良好,并且基于附加挠度所求得的实际应力值与ANSYS值更为接近;在顶板中点处按选取附加挠度计算的剪力滞系数为0.846,比按选取最大剪切转角差计算的剪力滞系数0.610增大了38.69%;在底板中点处按选取附加挠度计算的剪力滞系数为0.799,比按选取最大剪切转角差计算的剪力滞系数0.610增大了30.98%。
2024, 24(19):330-339.
摘要:矿区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以抚顺西露天矿区作为研究原型,通过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实证分析,厘清地质环境安全过程机制,并建立适合矿区特点的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掌握矿区地质环境安全时空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根据安全程度的5个等级划分出矿区由高到低的分区及其面积范围。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抚顺西露天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安全程度,进而为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kejihechanye@kjhcy.org
版权所有:科技和产业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