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4(11):1-7.
摘要:基于数字经济视角,提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赋能产业集聚、刺激消费需求以及产生新投资需求推进佛山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假设。采用熵权法以及回归模型对佛山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佛山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尽管较广州低,但其差距在不断缩小;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政府调节水平、城镇化水平越高越能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是市场化程度以及外商投资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数字经济能够通过赋能产业集聚、刺激消费需求和创造新的投资需求推动佛山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24, 24(11):8-19.
摘要: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2006—2021年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减碳和降霾协同减排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既能显著抑制地区碳排放,又能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PM2.5指数,实现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技术改造效应及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实现地区减排协同,同时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政策的减排效果。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的协同减排效应强于资源型城市。
2024, 24(11):20-27.
摘要:利用变分不等式相关知识对绿色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条件进行研究。构建各个决策者的可行策略的集值映射,将绿色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问题转化为广义 Nash 均衡问题,结合集值映射的连续性、凸性与紧性,利用不动点定理研究绿色闭环供应链网络解的存在性与均衡条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绿色闭环供应链网络各层决策者对应的变分不等式以及多准则网络均衡条件和绿色闭环供应链网络解的存在性定理。
2024, 24(11):28-34.
摘要:数字技术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力,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与途径。基于技术创新理论,采用2016—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探讨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对农村产业融合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促进效果更强,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由于发展不平衡,促进作用不显著;技术创新在数字技术、农村产业融合间发挥中介作用,并且当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时,数字技术的促进作用越强。因此要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培养数字化人才、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发挥好数字技术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势作用。
2024, 24(11):35-40.
摘要:采用我国各省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考虑不同投入和产出指标的径向和非径向特征,以及能源投入与非期望产出之间的不可分性,构建非期望产出的不可分混合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潜力。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总体全要素能源效率为0.725,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能源效率最高的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能源效率最低的为内蒙古、山西、新疆与河北;从全国来看,节能潜力为40.7%,远远小于各种污染物的减排潜力;不同的省份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之间的差距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以辽宁为代表的节能减排并举型和以江苏为代表的减排优于节能型两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2024, 24(11):41-47.
摘要:基于社交媒体信息质量模型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模型,探讨社交媒体信息质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利用SPSS 26.0和AMOS 24.0对于二者关系进行验证性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因子主要为旅游信息的内在质量和表征质量;旅游目的地情感形象的影响因子主要为旅游信息的情景质量、表征质量和可访问质量;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形象会正向影响情感形象,进而影响意动形象,但认知形象与意动形象之间无直接关联。
2024, 24(11):48-53.
摘要: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模型,将直播弹幕特征分为弹幕数量、弹幕质量以及弹幕效价3个维度,引入心流体验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直播弹幕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模型,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直播弹幕数量、质量正向影响消费者心流体验的产生,弹幕效价对心流体验产生的影响不显著;消费者心流体验显著影响购买意愿;心流体验在直播弹幕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2024, 24(11):54-59.
摘要:从成果产出的投入要素出发,将科技成果归结为R&D资本、R&D人员和剩余要素综合作用的产出,构造科技成果生产函数。运用国内2011—2020年相关面板数据对不同主体的科技成果的要素研发效率进行测算,分析不同主体的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通过分析不同主体投入要素对科技成果产出贡献份额,为我国合理配置有效科技投入资源、提高研发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科技成果最大化产出提供参考。
2024, 24(11):60-65.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跨界融合,物流搬运衔接物流诸多环节,直接影响整体效率。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物流搬运专利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利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9—2023年物流搬运专利进行多方面分析,剖析物流搬运的关键技术及欠缺方向,形成专利情报。物流搬运专利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发明人难以进行二次创新、科研单位未发挥优势提高专利数量、企业难以产出技术含量较高专利等问题。为此,围绕缩小地区间的专利水平差异、维持发明人的创新热情、提升专利申请“质”和“量”等3方面,提出促进物流搬运技术蓬勃发展之策。
2024, 24(11):66-73.
摘要: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模型,选取广东人工智能(AI)产业的31家领军企业,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用Malmquist技术生产率指标来表示。Malmquist技术生产率指标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乘积,技术效率则又是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乘积。然后再根据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的若干建议。
2024, 24(11):74-79.
摘要:区域协同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协同论等理论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创新性采用区域间协同数据,从创新资源、协同合作、创新成果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各省区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联动。建议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深化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2024, 24(11):80-85.
摘要: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95后员工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在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表现出的高离职率也为企业带来了人才流动的新挑战。以247名95后员工为研究对象,实证探究威权领导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威权领导不仅对员工离职倾向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还能通过情绪衰竭的独立中介作用、组织承诺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情绪衰竭和组织承诺的链式中介作用3条路径对员工离职倾向产生间接影响。
2024, 24(11):86-90.
摘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厘清贵州省2010—2021年城乡收支水平,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表明,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2010—2013年、2014—2018年、2019—2021年,在享受型与发展型比重增加的情况下,生存型消费总体占比仍较大。基于此,探讨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提出优化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建议。
2024, 24(11):91-95.
摘要:数字经济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动能。基于我国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且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以农业机械化为门槛变量的单门槛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有效,中西部地区则不明显。
2024, 24(11):96-100.
摘要: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与熵权法对黄河流域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进行测度。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讨论在财政纵向失衡的干预下,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存在显著单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作用,当数字经济突破一定临界值时,其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正向作用将会增大。基于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024, 24(11):101-108.
摘要:饥饿营销在直播中应用非常广泛,但直播中饥饿营销影响消费者冲动购买因素的研究尚较缺乏。利用SOR(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并通过SPSS19.0和Amos 22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主播特质、在线评论、促销激励、促销数量限制对感知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促销时间限制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不显著;促销时间限制和促销数量限制对感知竞争性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和感知竞争性对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2024, 24(11):109-122.
摘要:我国人口规模与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恶性循环。以社会宏观动力学为分析框架, 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人口规模与教育资源配置互动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2024年开始,人口规模下降速度将逐年加快,教育市场将出现结构性萎缩,教育资源投入总量和速度将提高;人口规模对生产水平敏感;教育资源市场配置对人口增速、权力巩固程度、权力中心化程度、物力教育资源敏感。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两者良性互动的调适策略: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将生育权还给家庭,全面放开生育;巩固“双减”政策成效,引导教育需求;降低权力中心化程度,利用教育市场优势;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
2024, 24(11):123-129.
摘要: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新里程碑,也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利好政策的实施会吸引大量流动人口前往自由贸易港地区,以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质量。2018年海南省流动人口总数2140244人,2022年3001955人,年均增长8.83%,总量虽增加明显,但体量仍较小。设计调查问卷,利用SPSSAU统计平台分析调查数据,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就业机会和住房负担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决策的重要因素。
2024, 24(11):130-134.
摘要: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正不断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结合Y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剖析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发现其遵循着价值、制度与技术的三维逻辑,映射出技术治理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在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社会本位丢失、运行制度缺位以及衍生风险增加等困境。因此,纾解技术治理面临的难题必须从认知、应用与保障层面加以引导与规范,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技术治理健康、平稳、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24, 24(11):135-141.
摘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我国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而积极推进的新型养老模式。然而,目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尚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青岛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探讨影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仍存在老年人养老意识淡薄、服务资源供需不足、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
2024, 24(11):142-149.
摘要: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在当前泉州市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文旅产业的有效融合成为其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讨论加快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意义,分析当前泉州市文旅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泉州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2024, 24(11):150-155.
摘要:目前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逐渐商业化,但对中国5G专利技术生命周期的研究较为缺乏。基于1996—2020年的专利数据考察中国5G专利申请的特性,运用Logistic增长模型分析中国5G专利技术的生命周期。研究发现:中国5G专利技术年度申请量在2018年达到峰值,目前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主要技术类别看,均已进入技术衰退期;中国5G专利申请人的主体是企业且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数字创意4个新兴产业;中国5G专利大多为独立申请,合作申请比例不足5%,且企业与高校等机构的合作研发不足。
2024, 24(11):156-161.
摘要:为探讨在三孩政策背景下普惠托育服务的供求关系,通过问卷实地结合的调查形式获取数据,借助Kruskal-Wallis检验统计量、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展托育服务与实行生育政策相辅相成;目前托育服务的供给仍然不足,普惠托育是行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大对普惠托育服务的投入,增加市场活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的提供,促进公私合作,共同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的发展。
2024, 24(11):162-17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面向城市更新的效益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立足于广州市石溪村城市更新实践,选取相关影响因素指标,构建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对石溪村城市更新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预测,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子系统。研究发现,利润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人口流动量与交通通达度是影响社会效益的主要因素,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是影响城市更新环境效益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城市更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024, 24(11):171-174.
摘要:为分析总磷在线分析仪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023年泸州市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中3款不同型号的总磷在线分析仪全年的质控监测数据。结果表明: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的总磷在线分析仪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稳定性和线性,但受仪器试剂浓度和仪器校准曲线的影响,会阶段性出现测量偏差。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和实验室比对结果表明,浊度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其中具有浊度补偿功能的仪器受浊度影响较小。
2024, 24(11):175-185.
摘要:使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来自知网、万方、维普3大数据库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404篇研究文献作者、机构及热点进行分析,基于研究现状展望重点方向及前沿趋势。研究发现:研究人员和机构合作意识较弱,受学缘、地缘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较为明显的研究群体;“三块地”改革试点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研究态势,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急剧上升,2019年至今为巩固改革成果期;现有研究聚焦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制度设计、与土地征收及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系、地方实践、收益分配等主题。利益均衡视角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机制的探索与优化、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同地同权同价的实现条件及路径、农村三项土地制度改革的法理平衡及制度设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助推乡村振兴的地方模式及发展经验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化研究,也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2024, 24(11):186-192.
摘要: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研究数据平台,检索自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6.2.4软件对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从发文量来看,逐年上升,尤其是从2021年开始显著提升;从文献作者上看,作者间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合作;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热点为如何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关键词突现来看,目前研究更注重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发展路径的全方面探索。
2024, 24(11):193-201.
摘要: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应用于体育领域的研究进展。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国知网)和WOS(科学引文索引)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发文量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高产作者以傅维杰、Bikson等为代表;高产机构以上海体育大学、Univ Sao Paulo(圣保罗大学)为代表;研究热点为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表现、肌肉力量、运动技能学习等。目前主要将tDCS应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康复、运动员运动表现促进两大方面。未来需进一步借助先进的非侵入性的脑成像与脑刺激技术,深入探究其作用、影响及机制。
2024, 24(11):202-210.
摘要:森林植被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碳汇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林地分布以及气象资料,结合CASA模型,对2022年常州市森林碳汇进行模拟估算,综合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2年常州市森林年度碳汇量总体达29.94万t,4—8月碳汇量较高;不同类型林地碳汇能力不同,乔木林碳汇能力较强,7月碳汇量最高可达80gC/m2;气象因素对于森林碳汇具有相关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要高于降水量。
2024, 24(11):211-217.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控是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最核心工作。采用质量功能展开(QFD)法进行施工质量管控,有利于系统深入分析管控过程中各环节要素,为工程管理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科学分析和管控思路。通过基于QFD的质量管理模型构建,将抽象的管理问题具体化、模块化,以识别各类质量管控风险,针对性做好质量管理。通过具体案例总结了4点经验并提出1个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24, 24(11):218-223.
摘要:以万家庄煤业2#煤层深部强采动一号变电所硐室为工程背景,探究深部大巷硐室强采动破坏机理及强采动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分析深部强采动大巷硐室修护补强方案,并结合现场工业性试验优化相关支护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2#煤层顶板为复合软岩顶底板,极易受到采场周围的岩层运动、应力集中和应力重新分布的影响,导致一号变电所硐室围岩矿压显现剧烈;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幅值随着远离工作面呈现出近场快速增加、远场缓慢降低的趋势;硐室受到的采动影响较为剧烈,在两翼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最大变形量为155.8 mm,支护效果显著改善,有力地保障了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2024, 24(11):224-228.
摘要:产水气井通常采用“高产低配,低产高配”的思路,采用无阻流量的经验配产比例来确定气井生产制度。为提高产水气井携液能力和减少排水采气成本,建立定量化确定气井最小携液配产的方法,论证不同配产制度下产气量和井筒临界携液产量变化规律,在神府气田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区块的地层压力、经验系数α以及管柱尺寸建立区块最小携液配产方程,通过数值求解,得到不同管柱下携液配产或配产比例图版;在较低无阻时最小携液配产比例较高,且变化较快,而非单一的经验配产比例;最小携液配产受到管柱尺寸、试气无阻和地层压力的影响较大,而受到区块值的影响较小。建立的最小携液配产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气井投产初期井筒积液的发生,对产水气井合理配产、管柱优化和生产动态分析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2024, 24(11):229-237.
摘要:为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多相液体界面接触式检测的难题,研究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界面检测系统,可实现多相液体界面的外置非接触式检测,并研究界面检测算法的改进及数据集的构建。结果表明,系统的检测误差率仅为5.3%,模型精度达到86.3%,满足了工业应用的精确度要求和实时检测效果,且模型权重文件大小仅为13.6 MB,可在边缘计算设备上部署,在技术上具备了实时、精确、高效的特点,成功地为化工生产中的多相液体分液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途径。
2024, 24(11):238-246.
摘要:为研究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控制参数,确保地基处理效果,依托兰临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通过现场取样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加固前后的含水状态、孔隙特征、压缩特性、湿陷性等随空间分布变化规律,运用圆孔扩张理论分析桩间土剪胀特性、初始应力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间土含水率随其与桩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桩间土干密度、压缩模量随距桩体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孔隙比的规律则相反;在距桩身0.7 m半径范围内桩间土的湿陷性已消除;塑性区半径随剪胀参数的增加而增大,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得出石灰掺量为10%、桩径为0.4 m时,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合理桩间距宜取1.3 m。
2024, 24(11):247-252.
摘要:为保障运营高铁无砟轨道维护施工过程列车运营安全,设计一种临时支撑系统。该临时支撑系统由WJ-7型扣件系统、钢垫板支承层、填充找平层和锚固系统组成,利用数值模拟受力分析和顶推试验,对支撑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51 kN横向顶推作用下,支撑系统变形量小于2 mm。在无砟轨道变形整治工程中,应用该支撑系统代替既有轨枕承载。监测结果表明,该支撑系统能够有效保持施工过程中轨道几何尺寸稳定。
2024, 24(11):253-260.
摘要:为研究刀具及施工参数对盾构切削大直径钢筋混凝土悬臂排桩的影响,以绍兴某区间工程为依托,开展地表及结构变形、钢筋破坏形态、刀具磨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慢推速,中转速,小扭矩,严控浆,早补强,勤量测”的策略,圆满完成切桩任务;钢筋破坏分为剪拉、弯拉、纯剪3种破坏形态,推进速度对破坏形态影响较大;刀具磨耗为2.1~2.4 mm,随轨迹半径增加而增大,左线明显高于右线;软流塑地层盾构切削钢筋混凝土悬臂排桩掘进参数为推进速度2~5 mm/min,刀盘转速0.85 r/min,推力8 500~9 500 kN,刀盘扭矩1 000~1 500 kN·m。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2024, 24(11):261-268.
摘要:随着我国地铁的大力建设,施工中难免会面临下穿建筑物、桩基、管线、河流等情况的出现,因此对盾构施工的参数要求越来越高,施工难度逐渐增加。以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邢村站至唐冶南站区间盾构施工为工程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下穿河道高差过程中的不同开挖面支护力设定以及沉降位移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覆土理论下计算所得开挖面支护力对地表及河道的沉降控制效果最好;在不同支护力下,地层水平位移最大值均出现在隧道开挖面附近;隧道中心线上方的地层分层沉降量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论在盾构下穿高差地层的工程实际中具有指导意义。
2024, 24(11):269-274.
摘要:针对船舶建造企业采用精益制造模式的背景,在之前提出的船舶海工项目协同设计平台开发目标和总体框架、案例企业自主开发应用验证,以及总结出的精益设计实践基础上,结合精益设计理论和文献,进一步提出包括满足客户需求、流程、员工参与、领导角色、精益组织文化等在内的精益转型模型(LTM),其组成要素也可以用作特定组织精益转型的组成部分。研究将精益设计等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基于案例总结归纳形成理论模型,为船舶海工等制造业的应用提供借鉴。
2024, 24(11):275-281.
摘要:山区河流洪水泛滥,漂浮物聚集与江面形成漂浮复合体,极易导致系泊航标、船舶锚缆走锚、失控及侧翻,严重影响通航安全。解决漂浮复合体竹木清除难题已成为山区河流系泊安全工作的迫切需求。为此,提出一种锚缆缠绕物清除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分析软件ANAYS的LS-DYNA模块,建立水力高能束磨料占比对木料冲蚀影响的相互作用模型,研究掺料占比对木料冲蚀效果的影响,为锚缆缠绕物清除装置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掺料水力高能束冲蚀过程中的水柱速度要比纯水更加集中,在冲蚀过程中对靶体的应力大于纯水,冲蚀深度优于纯水,但随着磨料占比的增加这种影响并不增大,磨料的有无对其木料冲蚀口径的大小影响甚微。
2024, 24(11):282-288.
摘要: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转型,协作机器人作为一种能够与人类共同工作的机器人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对协作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和分析。回顾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历程,突出其在现代工业和服务领域的重要性;分析协作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包括规划与控制、多模感知技术、机器人技能学习与决策本质安全与人机协作等方面;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展望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为协作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2024, 24(11):289-294.
摘要:电厂建设过程中场平形成的高填方边坡是威胁电厂安全的危险源之一。对高填方边坡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了解边坡失稳普适性规律,为同类边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印尼某电厂高填方边坡进行地质勘测、稳定性评价、数值模拟、长期监测,综合探讨高边坡变形机理和防治措施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填方高边坡破坏模式主要是围绕软弱结构面,如表层填土和煤层等滑移或出现不均匀沉降;坡面防护体系、坡体内加筋格栅等防治措施可有效提高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长期监测是评价边坡加固可靠性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前评价边坡潜在隐患的重要手段。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74221; 62144346 E-mail:kejihechanye@kjhcy.org
版权所有:科技和产业 ® 2025 版权所有